中新網(wǎng)客戶端北京11月3日電 題目: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一紙遺囑中的冷暖人生
記者 上官云
在北京的一條小胡同里,藏著一間不足60平方米的小屋。遠遠望去,“北京第一登記中心”字樣很醒目,湊到門前,“中華遺囑庫”這5個小字才能看清。
在這里,立遺囑不再是一件避諱的事情: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意識清醒時,寫下了一生中最后的秘密。

中華遺囑庫北京第一登記中心。上官云 攝
豁達生死觀
深秋的一個上午,劉蓉在一份遺囑上按下指紋。
今年72歲的劉蓉家境不錯,只有一個女兒,女婿人品挺好。還有一個非常聰明的外孫女。
閑暇時候,她愛跟老伴一起旅行,尤其喜歡坐游輪。倆人偶爾還半開玩笑地商量著,去世以后不買墓地,把骨灰撒進大海。
生活幸福,晚輩孝順。任誰來看,她都沒必要提前立遺囑。
但劉蓉跟許多同齡老人的一個不同之處,就是看淡生死。
“我患癌癥已經(jīng)十年了,身體并不好。”她早早跟孩子們聊起過遺產(chǎn)分配的問題,決定把房子留給外孫女。原本老兩口是考慮給女兒,但想了想近年來居高不下的離婚率,又放棄了這個主意。
中華遺囑庫北京第一登記中心里,有一個寫著“幸福慢遞”字樣的“郵筒”。上官云 攝
她不忌諱提到死亡,不忌諱立遺囑:生前就把死后的事情說明白,孩子少點麻煩。人沒辦法左右生老病死,李詠只有50歲,還是沒了。

寫著“幸福慢遞”字樣的郵筒。上官云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