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十二點,杭州臨安區(qū)衣錦小學午休的鈴聲照常響起,三年級(2)班的同學們仿佛被按下了暫停鍵,嘰嘰喳喳的他們不再玩鬧,回到各自座位上,收起文具,掏出枕頭、小被子,一個個小身影,安安靜靜趴在課桌上開始午休。
不過有一個身穿黃色球服的小男孩睜著大大的眼睛,顯得有點無措,坐在他后面的小女孩站起來看了一眼,悄聲和黃衣服男孩的同桌說,“格豪桌子上有書的話他就沒有辦法睡了,你幫他拿掉吧。”
厚厚的一摞課本、練習冊被挪到了窗臺上,那個被叫做格豪的小男孩把腦袋抵上了課桌。
他的午休也開始了。
  
不過睡姿和同學們略微有些不一樣,貼著他臉頰的,不像其他小朋友一樣是雙臂,而是被暖心小同桌擦干凈的桌面,他的雙臂則很自然地垂在了身體兩側(cè)。
他叫樓格豪,是一名痙攣型腦癱患者,有語言障礙只能很緩慢地說簡單的詞語,不能行走,真正的手無縛雞之力,不過他是這個班級的一份子,是同學們心中的小“英雄”。
為什么是小英雄?
同學們回答,三年來,格豪雖然不能走路,但是他從來沒有遲到過。
六一節(jié),我們走近了這個孩子和這個班。
1
那一次倒下,他再也沒有站起來過
十年前的格豪和每一個小朋友一樣,被爸爸媽媽期待著來到這個世界,長到十四個月。
可惜,美好被打破得猝不及防。
格豪十七八個月大的時候,家人慢慢發(fā)現(xiàn)了他的異常,他走路的姿勢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樣,更加容易摔倒,而且經(jīng)常是后腦著地,最嚴重的一次,后腦鼓起了一個大包,格豪的媽媽趕緊帶著他看醫(yī)生。
在杭州、北京、上海各大醫(yī)院求診過程中,醫(yī)生們給出了各種說法:摔得次數(shù)多,壓迫神經(jīng)導致小腦萎縮;缺氧;神經(jīng)缺少營養(yǎng);腦白質(zhì)發(fā)育緩慢……
最后格豪經(jīng)過腦部磁共振檢查之后 被確診為腦白質(zhì)發(fā)育緩慢,也就是痙攣型腦癱。
“接受不了。”這是格豪媽媽葉萍聽到“腦癱”一詞的第一反應。
不能放棄,是這位叫葉萍的媽媽擦掉眼淚之后的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