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魏在翻閱這幾年的工作記錄,上面寫著每個“孩子”的信息 攝影/本報記者 張小妹
守護遺忘在太平間的孩子
魏克儉已在首兒所太平間工作24年 他最大的心愿是被“遺忘”的“孩子”早日入土為安
魏克儉有三本工作筆記,密密麻麻寫滿了字。本子很薄,翻起來卻令人沉重。因為里面的每一行都是一個匆匆離去的小生命,沒有名字,只寫著代號“XX之子”。老魏不愿意用“遺體”這個詞,而是叫他們“孩子”。
多數(shù)時候,“孩子”只是在老魏工作的太平間中轉(zhuǎn),隨后入土為安,短暫的生命就此畫上一個小小的句號。也有遲遲沒走的。其間有4個“孩子”掉了隊,一直躺在“抽屜”里,保持著去世時的模樣:或是裹著碎花襁褓,或是蓋著一塊一米長的白布……最久的躺在這里8年,遠遠超出了生前年齡。
沒有人來接走他們。涉及糾紛、沒有證明……被“遺忘”的理由不外乎這些。除了至親,老魏可能是唯一一個還記得他們的人。
對于他們來說,今年,又是一個冷清的清明節(jié)。
有人不理解,這樣一份工作,老魏居然一干就是24年;有人卻說,老魏這是積德;還有人說,如果真的有另一個世界,有天國,那么老魏的工作應(yīng)該被稱作“天國寶寶助產(chǎn)士”。
工作
袖珍版的太平間
老魏24年與之為鄰
2010年6月26日晚上,老魏的座機響了。電話來自醫(yī)院的ICU,一個女護士說:“魏師傅,您來下ICU吧,這兒有一個。”
老魏懂“一個”是什么意思,掛了電話,他拿起掛在衣柜外面的白大褂,戴上手套,關(guān)上門,走22級臺階,從地下室出來,他對面的樓,左邊是急診,右邊是住院部,都是老魏常去的地方。
到了ICU,護士領(lǐng)著老魏到病床前,這是個3歲男孩,白布蓋著,床邊是男孩的父親。老魏用白布裹好把男孩抱了起來,男孩的父親陪同老魏一起來到了太平間,放下孩子的遺體后就走了。
按照工作慣例,老魏告訴男孩父親,遺體在太平間保存不能超過7天。事實上,多數(shù)時候家屬不忍心把孩子“存”在這里,而是盡快辦完火化手續(xù),以求“死者安息、生者安心”。老魏說這句話只是例行提醒??墒?,讓老魏有些意外的是,過了7天,男孩家長沒有來。后來,老魏多次聯(lián)系家屬,沒有任何回應(yīng)。“沒有死亡證明,沒有家屬的委托書,醫(yī)院無法處理。”老魏無奈地說。那是老魏工作的第16年。
1994年,老魏和愛人一起從河北來到北京后,就到首兒所后勤工作。后來太平間的工作人員離職了,醫(yī)院就找到老魏。老魏文化程度不高,加上當時太平間工資還算可觀,老魏接受了這份在別人看來“不太好”的工作。
跟別的醫(yī)院太平間不同,首兒所的太平間很袖珍,總面積也就十幾平方米,地上一個冰柜,墻上掛著一塊藍綠色的布簾。在布簾后面,三個銀灰色的“抽屜”上下疊加內(nèi)嵌在墻壁里,每個抽屜長2.5米,寬約1米。
碎花襁褓裹著,或是一塊白布蓋著,小小的身形躺在按照成人尺寸設(shè)計的“抽屜”里,對比之下更讓人心酸。“抽屜”就像是一個觸發(fā)開關(guān),拉開的瞬間往往令來送孩子的家屬情緒失控,年輕的母親哭得死去活來,宣泄著難以接受的痛苦。父親堅強一些,在抽屜合上之前再去抱一抱孩子。通常,老魏會拍拍家屬的肩膀,安慰幾句。等家屬情緒緩和些,再做之后的信息登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