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 動
1月4日下午,天下著小雨,羅春英裹著白布,由一行人抬著擔架,送到了自己村子對面的山上。
按照當?shù)亓曀?,在家里去世的人才能把靈柩停放在村里的正堂,在外去世的甚至不能走正路。倒在女婿家陽臺上的她被歸到了在外去世的那一類。
與女婿蔣家的村子相似,這里5戶人家挨在一起,枯黃色的水田連綿,看不到其他人煙。羅春英的房子已經(jīng)快沒法住人了,那座紅磚砌的老房子,很多地方已經(jīng)裂縫,窗子沒有玻璃,只能把藍色的塑料布釘在窗框上擋風。
羅春英祖孫的慘死,對留守家庭造成了一些震動。
住在羅春英家背后的曾嬸,自從羅春英出事后,膽小的她連后門都不敢開,想去耒陽城里跟兒子一起住。“我老頭在這里搞裝修,又不愿意讓我走。”她苦笑著。
羅春英村里的另外一些人,也有同樣的想法,和孩子住在一起。
蔣國貴的父親,并不打算住到城里去,一輩子沒出過耒陽的他習慣了鄉(xiāng)下的寧靜。他寧愿走上一段泥地去僅剩的另外3戶串門,也不愿接受城里面“關(guān)著門,鄰里不走動”的環(huán)境。
蔣國貴的哥哥能理解父親的選擇,“這一輩不像我們,老人家不一樣”。關(guān)于未來,他在心里勾勒了一個美好的圖景:在鄉(xiāng)里把老房子修好,在市里買一套房子,再花幾萬元買一輛面包車,這樣老人、小孩都顧得過來,來回還不用打的。
“十幾年后吧。”他又加了一句。
嫂子摟著丈夫的肩膀,輕聲說:“有了面包車,我們就可以做生意了。”
在外打工掙幾年錢、在耒陽市里買房、回來就近干活、一邊撫養(yǎng)小孩一邊贍養(yǎng)老人,幾乎是大多數(shù)耒陽農(nóng)村家庭的發(fā)展路線。如果不是這場意料之外的死亡,已經(jīng)買了房的蔣國貴甚至比哥哥還快了一步。
不過現(xiàn)在,蔣國貴夫婦已經(jīng)完全放棄了在外掙錢的想法。
他們先天殘疾的大女兒,突然用腳去踢地炕的蓋子,然后跌跌撞撞跑出門。她的奶奶停下手中的活計,佝僂著身子,緩緩地跟了出去。
蔣國貴的妻子這時好像慢慢地醒了過來。“我大女兒走路不能走太快,走快了就會摔跤。要做什么事她都不知道,時刻都要有人在她身邊。”說起女兒的病情,這位母親終于張口。
“像她有這個情況的,我們就知道。像我媽媽平時什么毛病都沒有,這個一突然,我們就,沒有什么準備。”她聲音沙啞,慘白的臉上全部的血色聚集到眼圈。
玲玲和她在一起生活了將近一年,“沒有一個人不喜歡玲玲”。
“沒有一個人不喜歡玲玲。”她重復了一遍,眼里泛著淚光,一字一頓地說,“我們家里都以她為榮。”
她的手機相冊里,存著很多讓她驕傲的玲玲的影像。去年10月,玲玲坐在小板凳上,自己端著小碗,乖乖地吃面條。還有剛學會走路的時候,媽媽叫她“過來過來”,她就勇敢地邁開小腿往前走。
放下手機,蔣國貴妻子眼睛里的神采仿佛一瞬間就熄滅了,這個幼小的生命再也不能向前挪動一步。
(來源:人民網(wǎng))
(原標題:留守老人突發(fā)疾病身亡外孫女饑餓凍死無人知)
(原文地址:http://sc.people.com.cn/n2/2016/0113/c345459-27530770-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