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1月12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賴彩霞 文/圖) 古稀之年,原本可以“從心所欲”,安逸自在,但家住翔安彭厝村的汪淑女老兩口卻依舊忙碌著,每天早出晚歸賣菜賺錢,用老弱的肩膀,撐起這個家。“沒有啥想法,就希望孫女能把學上完,將來有份好工作。”老人家將家庭的希望寄托在了孫女身上。
汪淑女今年71歲,丈夫彭有嘉(音)今年73歲。兩人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患有精神分裂癥,完全沒有工作能力,不喜歡與外人溝通交流。清醒時,如果遇到陌生人到家中,他會迅速逃離,躲到天臺上。大兒子結過婚,育有一個乖巧的女兒。然而,十年前兒媳婦選擇離開。離婚時,原本孫女應該由有撫養(yǎng)能力的兒媳婦撫養(yǎng),但是汪淑女和老伴舍不得。“孩子打小就是我們帶大的,我們舍不得。”汪淑女說,老兩口很疼愛這個孫女,當時彭有嘉還說:“只要有我一口吃的,絕對不會餓著孩子的。”孫女留下了,越發(fā)依賴著爺爺奶奶。“老大那個狀態(tài),老二又分家了,家境也一般,只能靠我們倆撐起這個家了。”汪淑女說,老夫妻倆靠賣菜的收入以及低保戶補助為生。“這么多年來,幾乎每天早上5點多就得起來出去賣菜。”家附近沒什么生意,彭有嘉每天總是早早騎上自行車去隔壁村賣菜,汪淑女則在家中照顧大兒子和孫女。生活很辛苦,但讓他們很欣慰的是,孫女很懂事。“孩子知道我們?yōu)樗冻龅男量啵仓栏赣H的不容易。”汪淑女說,從小孫女就會主動到菜地幫忙,陪著老人聊天。大兒子的病時好時壞,正常的時候也知道自己有一個女兒,會一臉慈愛地看著女兒,陪她聊天。“兒子發(fā)病的時候挺恐怖,孫女雖然害怕,但依舊陪伴在爸爸的身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