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少林
“你來少林寺干什么?”
“出家,我想學(xué)武術(shù)。”
對話時間是1981年,問話的是當時少林寺住持行正法師,答話的是16歲的釋永信,那是他叫劉應(yīng)成。
“說書先生說,少林寺和尚多、功夫高。”釋永信在他的回憶錄中如是說。當年,他本打算去少林寺或五臺山出家,因少林寺離老家安徽潁上縣更近,所以先投奔少林寺。在他心中,出家人過著愜意的生活,“云來霧去、像神仙一樣”。
“但去了才發(fā)現(xiàn),少林寺的生活與我心目中的形象相差甚遠?!碑敃r的少林,是個被寺院破敗、香火難繼等問題困擾著的寺院。
“文革”期間,少林寺被毀嚴重,塔林、佛堂銅像、文物經(jīng)書還有少林壁畫都險些被紅衛(wèi)兵損毀,行正法師在保護塔林時甚至以命相逼:“如果你們要炸塔林,就先把我炸了?!?/P>
“文革”十年,當年皇家寺院的風(fēng)光早已不再,少林寺佛堂破敗,“20幾個僧人,28畝薄地,連口糧都不夠吃,早晚兩頓玉米糊糊,僅中午一頓饅頭,且限每人兩個”。
屋漏連夜雨?!氨人略浩茢「屝姓龖n心的,是香火難繼”。
少林研究學(xué)者岳曉鋒對財新記者介紹,清末時期,少林寺還有十八門頭房,即西來堂(西院)、永化堂(南院)、慈云堂(北院)、千佛庵(東院)、清涼庵(包括清涼寺)、延壽庵、大悲庵、彌陀庵、少室庵、初祖庵、二祖庵、廣惠庵、改公堂(了改)、道公堂(正道)、魁公堂(玄魁)、欽公堂(祖欽)、文公堂(了文)和十方禪院。所謂“少林十八門洞”或“少林十八房”,指的是祖師門下有能力的僧人,購置田產(chǎn),招收徒弟,成氣候者立下院或立門頭房。十八門洞分布各地,有事時候回少林寺一起議事。
盡管其中也難免為奪寺權(quán)而起紛爭,但寺運在國家命運的大潮起伏下如此渺小。民國時期軍閥混戰(zhàn),少林十八門洞在戰(zhàn)火中煙消云散,僅余常駐寺內(nèi)的東西南北四院。建國后,少林仍然劫難不斷。1948年后的三十年,少林寺僅剃度了兩位僧人;文革十年,全國佛、道教寺觀中的僧道人員幾乎全被趕出廟門,少林四院基本上只剩兩院,即西院西來堂和南院永化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