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極了,像是毛主席像章”
18歲的吳甜覺得,自從母親“被拉上這條船”,家里就全變了。
初到鄧州時,張海新帶著三個孩子住在鄧州市政府旁邊一條胡同里,屋子雖然簡陋,但還算整齊。張海新在胡同口支攤賣水果,生意還不賴。
就在張海新準備再開個干果鋪子時,村里人來求助了,剛剛做好干果鋪招牌,從沒掛起來過,就被擱在了墻邊。
自那以后,張海新就“變了一個人”:不再收拾屋子,不做家務(wù),甚至連最拿手的飯菜都做得沒了味。這間原本還算整潔的小屋,如今四處狼藉,隱隱散發(fā)著臭味。
張海新似乎找到了某種使命感。她成了蔣莊村的大家長,不僅是養(yǎng)豬場的土地糾紛,村民們找她的任何事,她都有求必應。在外打工的村民被拖欠工資,她幫忙寫材料;村里的孩子上學請她收留看管,她也一口答應,這間簡陋的小屋里,最多一次擠了8個人——對維權(quán)事業(yè)的關(guān)心最終戰(zhàn)勝了對兒女的關(guān)心。本來是為了讓吳甜在城里上學才舉家搬到市區(qū),如今,為了照顧8歲的弟弟,吳甜不得不輟學了。
有幾次,張海新跟女兒抱怨,幫忙寫過材料或者照顧孩子的村民,竟然在街上碰到她也不打招呼?!疤珱]人情味了,以后不幫了?!睆埡P律鷼獾卣f??墒?,話說過了,氣也就消了。
張海新買來《公共基礎(chǔ)知識》,從頭學習“如何上訪”。從2009年4月到2012年10月,3年里,張海新帶著蔣莊村六組的村民反反復復去南陽、鄭州甚至北京上訪,不只如此,差旅、食宿,全都是張海新負擔,村民們漸漸退出后,上訪就成了張海新一個人的事。張海新用光了丈夫打工的錢,還欠了十幾萬元的饑荒(欠債)。
吳甜說不清楚,這究竟是熱心,還是逞強。但張海新的鞠躬盡瘁,換來了村民們的無限信任。“她特別無私,不可能騙我們。她是我們村的英雄!”村婦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