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28日,在被正式被提名為中國國民黨參選人后,韓國瑜在致辭中提到,上世紀60年代末,從農村到眷村,“我們守著小小的黑白電視機,看著遠在美國威廉波特的棒球賽,默默地為臺灣子弟加油。”
韓國瑜一語道盡當年的關鍵詞:黑白電視機、威廉波特、棒球……瞬間勾起很多人的回憶。因為,在1968年臺灣發(fā)生了一件影響深遠的事件。
紅葉少棒隊竟然奪冠
那一年,臺東的紅葉少年棒球隊遠征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威廉波特,在對戰(zhàn)日本少棒隊時,竟然連贏兩場,奪得了“抗日”冠軍。當時,臺灣當局正處在風雨飄搖中,突然之間又被世界所關注,島內上下很是興奮。于是,棒球運動在1945年后又一次掀起熱潮。
棒球起源于美國,1895年日本人將其命名為“野球”,這一年,也是日本殖民統(tǒng)治臺灣的第一年,殖民者把棒球帶到了臺灣,并在遍布南部的蔗糖廠設立棒球隊。上世紀20年代開始,島內小學紛紛成立少棒隊,“少棒(小學)”“青少棒(初中)”“青棒(高中)”的三級棒球開始有了雛形。
1928年4月,嘉義農林學校(現(xiàn)嘉義大學,KANO)成立了“野球部”。經過努力,該隊不僅成為首支來自南部的臺灣棒球比賽冠軍,打破“冠軍錦旗不過濁水溪(以南)”的傳統(tǒng),還代表臺灣進入日本“甲子園”(全國高中棒球聯(lián)賽),參加所謂的“全國夏季高校棒球大賽”。
嘉義農林學校殺進冠軍賽。盡管在冠軍爭奪戰(zhàn)中落敗,但嘉農棒球隊的拼搏精神引起日本球界的重視,也成為當時臺灣人關注的焦點。因為這場球賽,是殖民者與被殖民者間少數(shù)可以公平競爭的場域,臺灣用棒球說出了“我比你強”。2014年,臺灣導演魏德圣監(jiān)制的電影“KANO”集中描寫了這一段歷史,反映了棒球對于當時臺灣人的意義。
再回到1968年的紅葉少棒隊對戰(zhàn)日本少棒隊。那時候,在一些電視機還沒有普及的農村,家中有電視機的就半夜爬起來,把電視機搬到曬谷場、街道邊,讓全村人一起看,一起為球隊加油。
從上到下,棒球成為主流
紅葉少棒隊的故事仿佛是“嘉農傳奇”的再生,同時又與當時主流的“抗日意識”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棒球自此獲得從外省人到本省人、從上層精英到市井草根的一致認同。
在威廉波特舉辦的棒球賽,其實是一場世界少數(shù)國家(地區(qū))間的少年棒球夏令營活動,主辦單位英文名為Little League Baseball,被翻譯為“世界少棒聯(lián)盟”,加了“世界”兩字,果真高大上起來。紅葉少棒隊奪得冠軍后,順理成章地成為世界冠軍,鼓舞了臺灣民眾的士氣。
原本“重籃球、輕棒球”的臺灣當局見到民氣可用,立即改變策略,大力投入棒球運動。1969年,金龍少棒隊成立,隨即又在威廉波特賽事中成為冠軍。
回到臺灣后,這些小球員炙手可熱,被視作“民族英雄”,蔣介石及宋美齡還接見了他們。從那以后,“三級棒球”正式成型:“少棒”“青少棒”“青棒”蓬勃發(fā)展,屢屢奪冠。
除了投入資源推廣棒球運動外,臺灣當局同步進行了民族主義宣傳。只要打贏了外國球隊,媒體都會出現(xiàn)“棒打洋人”“民族英雄”等詞匯。上世紀70年代臺灣外部環(huán)境屢遭打擊,島內多少從棒球中找到了一些激勵自我的信心與勇氣。
從1969年到1996年,臺灣的少年棒球隊總共贏得17次威廉波特賽冠軍。1996年之后,這支隊伍退出世界少棒聯(lián)盟,之后雖再加入卻不復當年成績。
韓國瑜在演講中提及這段昔日輝煌,放在如今經濟低迷,連棒球運動也不景氣的背景下審視,內心也一定是唏噓不已,并且想重整河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