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微博)3月30日訊 據(jù)中評網(wǎng)報道,起造于1899年的“臺北賓館”,前身是日據(jù)時期的“臺灣總督官邸”;臺灣光復之后,曾作為省主席官邸;1950年改稱臺北賓館,是臺招待貴賓、黨政會議及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2008年馬英九便是在此會見大陸海協(xié)會會長陳云林。 根據(jù)臺北市文化局的資料,臺北賓館于1899年由日本建筑師宮尾麟、野村一郎設計;1911年改建工程經(jīng)森山松之助設計,成為現(xiàn)今的樣貌;2002年封館進行臺灣光復后最大幅度的整修,2006年5月竣工后,于7月4日首次對一般民眾開放,空間“解嚴”的思維讓民眾可以一窺臺北賓館百年的神秘面貌。 文化局指出,位于凱達格蘭大道1號的臺北賓館,主建物坐北朝南,為磚及石材、鋼筋混泥土構造之兩層樓建筑物,有馬薩式斜頂、希臘山墻、羅馬柱式和華麗的巴洛克風格雕飾。四面留設寬廣的陽臺,與東南亞的歐美殖民城市的官方建筑相似。三樓東南隅有涼臺,節(jié)慶時可觀賞游行隊伍、眺望街景。 臺北賓館于1998年由“內政部”指定為“國定古跡”,室內隨處可見高聳的羅馬柱,柱頭雅致的螺紋與花葉雕飾,配天花板細密的線腳紋路,和造型優(yōu)美的水晶燈與吊燈,將整個空間烘托得極其雅致與氣派。另外,賓館外圍辟有庭園,設有水池,花草扶疏、綠意盎然,漫步在林蔭之間實令人心曠神怡。 根據(jù)臺“外交部”資料,臺北賓館在日據(jù)時代,除了作為總督宅邸以外,同時也為行政辦公與迎賓社交之場所。臺灣光復后,則成為“政府”會晤、款宴貴賓的主要場所,歷任“總統(tǒng)”曾在臺北賓館1樓接見了無數(shù)的貴賓,其中又以1957年日本首相岸信介、1981年新加坡總理李光耀、2005年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及2008年大陸海協(xié)會會長陳云林等人最具代表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