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有人說,“喔,原來這種事情,只是跟名字有關系!真的佩服,這應該去選嘴炮王吧?”“何不叫臺臺臺北?三倍的臺灣價值。”

1985年出生的陳柏惟在2018年參選高雄市議員時慣用口頭禪“3Q(謝謝)”,因此被支持者稱為“3Q哥”。2020年1月,他成為“臺灣基進黨”首個“立委”。此后,陳柏惟不時跳出來刷存在感。
臺媒曾報道稱,今年3月,陳柏惟在臺“立法院”質詢時建議臺外事部門成立所謂的“中國司”,或成立所謂的“內交部”或“統(tǒng)戰(zhàn)部”,將陸委會并入。對此,《聯(lián)合報》發(fā)文諷刺,簡單的說,這就是基于錯誤的假設,作出的錯誤建議,笑話鬧大了。這已經不是主張是不是說得通、是否符合邏輯的問題,而是連知識、常識都嚴重不足。
3月24日,陳柏惟又語出驚人地建議民進黨當局開放香港抗爭者赴臺從軍,并取得“公民權”。對此,國民黨批評他胡說八道,新黨榮譽主席郁慕明也曾在臉書重炮抨擊陳柏惟的建議是弱智言論。
事實上,操弄改名以“去中國化”已是島內綠營的慣用伎倆。民進黨此前就曾提出對臺灣中華航空改名。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后,臺“行政院長”又要求在華航飛機運送防疫物資時不要再掛自身標志,而多張貼所謂的“臺灣標志”。他稱,對于華航改名,因涉及航權等種種因素,也許不是那么簡單,但會一步步來做。島內作家苦苓則表示,華航改名根本就是個“假議題”,若要更改會造成一連串的困境。有島內網民諷刺:什么叫也許不是那么簡單?陳水扁早就告訴你,辦不到就是辦不到。
變“中”為“臺”亦是島內綠營的“常規(guī)操作”。島內親綠節(jié)目主持人彭文正就曾在節(jié)目中公開將“中肯”改為“臺肯”、“古今中外”改成“古今臺外”。當時有網民對此打趣稱,“臺獨”們的腦殘片又忘吃了,“逢中必反”和“一直抗中”不就變成了“逢臺必反”,“一直抗臺”了么……還有網民諷刺,可能是(彭文正)嘴巴中毒了吧?不對,是嘴巴臺毒了。有網民表示,即便是換成臺字,也永遠改不掉“臺”是中國字的事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