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口鑠金】
又稱眾口銷金。意指眾人的言論能夠熔化金屬。比喻輿論影響的強(qiáng)大。亦喻眾口同聲可混淆視聽。
拼音:zhòng kǒu shuò jīn
釋義:比喻輿論力量大
出處:《國(guó)語(yǔ)》,《史記》
成語(yǔ)出處
《國(guó)語(yǔ)·周語(yǔ)下》:“眾心成城,眾口鑠金。”韋昭注:“鑠,消也,眾口所毀,雖金石猶可消也。”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臣聞之,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故愿大王審定計(jì)議,且賜骸骨辟魏。”
《史記·卷八十三·魯仲連鄒陽(yáng)列傳·第二十三》:“昔者魯聽季孫之說而逐孔子,宋信子罕之計(jì)而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辯,不能自免於讒諛,而二國(guó)以危,何則?‘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也?!?張儀言于魏王曰:“臣聞?dòng)鹈慷?,其重可使舟沉。物輕量大,亦可使軸斷。眾口一詞,雖金石亦可熔化;多人毀謗,縱骨肉亦遭毀滅。故望大王慎定策略,且允吾歸,助魏與秦善?!?/P>
春秋·鬼谷子《鬼谷子》:“言者有忌諱也,眾口鑠金言有曲故也。”
魏·文昭甄皇后《塘上行》:“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shí),獨(dú)愁??啾!?/P>
宋·黃庭堅(jiān)《勸交代張和父酒》:“三人成虎事多有,眾口礫金君自寬?!?/P>
戰(zhàn)國(guó)·屈原《九章》:“故眾口其鑠金兮,初若是而逢殆?!?/P>
明·姜南《投甕隨筆·逐日表語(yǔ)》:“昔日位居黃閤,眾口鑠金;此時(shí)身謝朱崖,蔓草縈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