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些派閥所爭的3大委員會席次,究竟有何意義呢?答案很清楚,派閥領袖們要的是在黨內機制運作的決策權及面對蔡英文的權力對話,進而產生權力分享的各種可能性。既然是分享權力,就必須弄清楚所謂的權力機制,到底存在于哪些地方。
首先,當然是每年的總預算,其次是“部會”正副首長和“國營事業(yè)”,乃至于子公司、孫公司的董座和總經理的派任,以及擁有龐大金流的各部會隸屬基金會的董座和執(zhí)行長的分配與角逐。
若拿不到對話權和3大委員會的相關席次,當然就會在以上重要的權力機制位子上失去出任與派任的決策權。然而派系是絕對需要金流、物流與權位去長期加以滋養(yǎng)的。而目前民進黨的665位黨代表,幾乎都是在派系結構下所產生的地方政治人物或樁腳型人物,乃至代理人角色。也就是說,民進黨的核心組成不可能離開派系與門閥的組成。
爭奪這3大委員會的位子,正好說明了民進黨權力架構的本質,也說明了派閥政治對于國家機器的權位分割,乃至獵食。換言之,派閥的權力獵食行動就在這場“全代會”里表露無遺,也告訴島內民眾,綠營的所謂理想與正義感也只是用來包裝派閥政治與權力獵食行動的糖衣罷了。
當穿草鞋的獵人換上了西裝或取得了令牌,每一個所謂理想的字眼其實都是一把一把的權力利刀,以及一兩一兩的金元計算而已。(歐崇敬 作者系臺灣中州科技大學副校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