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6月2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王煒)去年12月底封閉的桃園縣慈湖兩蔣陵寢,在經(jīng)過桃園縣與臺當局的協(xié)調(diào)后,5月31日再度對外開放。許多臺灣民眾一大早就前往游玩,有些在謁靈時還痛哭流涕,表達對兩蔣的追思。不過,更多前往謁靈的民眾也表示,兩蔣陵寢在慈湖已經(jīng)有數(shù)十年歷史,在當今開放的社會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政治信仰與選擇,而兩蔣辭世已久,大家應該以包容的心情看待。
  去年,“去蔣化”鬧得正兇的時候,臺灣各界開啟了一陣陣研究蔣氏父子的風潮,很多人在文章或節(jié)目中以此為討論話題。一般來說,對兩蔣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特別在戰(zhàn)后臺灣變遷中的是非功過都有較公允的評價。即使觀點有所出入,但對兩蔣的歷史地位也是充分尊重。
  不過,民進黨操弄的“去蔣化”卻并非如此。在既無全民共識,也無法律根據(jù)的情況下,只是突如其來地下一道行政命令要重寫歷史,挑撥族群仇恨,加劇藍綠對抗。
  在這個過程當中,民進黨更是煽動民粹思維,無所不用其極。切割蔣介石銅像、拆除“大中至正”匾額、改“中正紀念堂”為“民主紀念館”、兩蔣陵寢撤哨封閉……一系列的大動作,一次又一次刺激著臺灣人敏感的歷史神經(jīng)。與其說是對歷史人物的清算,不如說是在進行“臺獨”勢力的政治動員。
  可是,在一個日趨走向理性與成熟的社會中,這樣掘墳鞭尸的極端政治操弄并不能得到民眾的廣泛認同,反而是在塑造另一種“威權(quán)意識”,只能激起民眾的強烈反彈。2007年12月,臺灣《聯(lián)合報》進行了一次民意調(diào)查,調(diào)查臺灣歷屆“總統(tǒng)”,誰對臺灣的貢獻最大?所得的名次是:一、蔣經(jīng)國 (50%),二、李登輝(11%),三、蔣介石(6%),四、陳水扁(5%)。自命為“臺灣之子”的陳水扁之民意評價,尚不如他要政治鞭尸的“二二八元兇”蔣介石。這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里,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也必然是多元化的,這不僅正常,更應該去尊重。如今,兩蔣陵寢重開,也并非意味著要回到威權(quán)體制下,用媒體、“政府”的力量,重新把兩蔣“神化”,只是讓不同年齡、不同省籍、不同族群的民眾可以懷著不同的情感與認知,去平靜地走近這一段歷史,從而找出其真正的價值。
  在很多臺灣人的心目中,維護蔣介石的形象和遺跡不僅是捍衛(wèi)政黨固有的價值,也是為了保護文化觀光產(chǎn)業(yè)。兩蔣遺跡早已經(jīng)成為臺灣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對大陸游客深具吸引力,保護這些痕跡,實際上是在保護臺灣的文化觀光產(chǎn)業(yè)。
  如果有機會,不妨讓我們帶著更輕松的心情前往慈湖,因為在那里可以品嘗獨樹一幟的“蔣家菜”,可以買到以兩蔣為題材的旅游商品,還能欣賞到曾被大卸兩百多塊、如今又重組完成、號稱全臺最大的蔣介石銅像。 (王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