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蔣介石在臺灣慈湖的靈柩。
出生于浙江奉化的蔣介石,1975年在臺灣去世后,終未下葬。其靈柩離地三寸、四腳墊高,奉延江浙老家傳統(tǒng),浮厝于此,待以時機,歸葬故里。
這里不允許拍照,走廊上銘牌書寫“請自行行禮”。志工們關(guān)閉導覽器,提醒人們息言止語。
靈堂設(shè)置十分簡單,兩側(cè)是中式椅凳,小桌上擺設(shè)黃菊。靈堂中央臺桌上,置白燭、鮮花,其上懸掛蔣介石面帶微笑的黑白照片。黃花十字架表明其基督徒的身份。
整點時刻,裝容立整、手端锃亮鋼槍的衛(wèi)兵,從陵寢一側(cè)慢行踢步而來,至陵寢門口,立正,與在崗士兵翻轉(zhuǎn)、對持、回攏槍支,長達十多分鐘的紛繁動作后,交接禮畢,氣氛肅然。
對親身抵臨慈湖的人來說,這里仍籠罩著濃厚神秘色彩。
慈湖的后山是后慈湖,湖面看起來沒有慈湖那么開闊,但依山傍水,林木蔥籠,更為僻靜。
上世紀60年代,因應臺海情勢,考慮到一旦“反攻大陸”展開,臺北“當局辦公室”需暫時疏散,疏散計劃中,大溪的后慈湖被定為疏散點。
當年,后慈湖內(nèi)為此興建的防空洞、官舍等,即“戰(zhàn)時指揮所”、“戰(zhàn)備辦公室”,常年處于軍事戰(zhàn)備狀態(tài)、為高度軍事管轄區(qū),至2007年才正式解嚴。
神秘的氛圍從步道口、舊百吉隧道開始蔓延。志工手指入口處子彈頭造型石墩,“過去,這個即軍事管制區(qū)不得入內(nèi)標志”。
從后慈湖進入陵區(qū),需繞行一條海拔300余米、蜿蜒3.8公里的盤形步道,寬僅兩、三米。兩側(cè)山林縱深隱秘,紅蝶、藍雀忽隱忽現(xiàn),也聞曲蟲回鳴。
隔三差五,便是廢棄哨所、鐵門、管制口,欲“攔截”去路。其側(cè)旁長出粗壯墨綠芭蕉,郁郁蔥蔥,生機勃勃。
若不緊跟導覽志工腳步,恐會落隊迷路。一條斑駁方石板鋪就的小道曲徑通幽,串聯(lián)高低山頭茂林之間5座灰矮水泥房。
志工解釋道,水泥房是當年蔣介石為“反攻大陸”、精心辟就的“國光計劃室”,編號從“一號”至“五號”,分別作為戰(zhàn)時接待,及“蔣介石辦公室”秘書長、參軍長、副秘書長、伺衛(wèi)長辦公用房,“誰知,一次都沒用過,‘反攻大陸’就未竟‘流產(chǎn)’了?!?/P>
“一號辦公室”,布設(shè)“國光計劃”特展,是五間中最引人之處?!皣庋萘暋备鞑筷犕瓿尚袆訒r限表、“空投計劃”應注意要點、彭孟緝呈蔣介石修正“反攻”作戰(zhàn)初期指揮體系及確定權(quán)責文件等,泛黃紙張靜躺于玻璃展柜。
潛入大陸空域、秘密執(zhí)行偵照任務的“黑貓中隊”,其繡有標志性黑貓頭像的飛行服復制品,以及飛行員與U-2機身合影照,也展陳在“辦公室”空間。
回廊盡頭,是“國光終曲”八六海戰(zhàn)作戰(zhàn)實錄,翔實記述國民黨劍門、章江軍艦全軍覆沒始末。文字標注曰:“此役重挫蔣介石信心,自此,‘國光計劃’規(guī)模逐年縮減。”
“三號辦公室”揭開蔣氏家族私密生活面紗,將原“慈湖賓館”(“慈湖陵寢”更名前)餐廳、客廳、書房、臥房擺設(shè)挪至此處。
書桌上所置一筒、一碗、一鏡頗令人費解。志工解疑釋惑:筒是蔣介石為宋美齡、蔣經(jīng)國畫作題款前盛畫筒,碗、鏡分別為蔣介石晚年浸泡假牙、觀察假牙是否佩具妥當所備。
在后慈湖距慈湖陵寢、月牙門管制點不遠處,有一條戰(zhàn)備隧道,長約150米。
站在深邃地道入口,土灰色建筑表面長滿綠苔、爬墻藤,輕喚有回聲。
這條當年直通行館后門、可容200軍官、存糧20天的戰(zhàn)備隧道,如今,來人已無法、也無勇氣進身其中:因其暗黑溫濕環(huán)境吸引集結(jié)了上千只蝙蝠棲息,隧道口干脆注明“蝙蝠洞”。
“現(xiàn)在,生態(tài)環(huán)境比‘戰(zhàn)備隧道’更重要”,志工與來客開起玩笑。
大溪花海,竹林傍道,森林繁茂連片色彩斑斕,黑天鵝碧潭中追逐嬉鬧……除去神秘,慈湖自然風光,勝似世外桃源。
當年,思鄉(xiāng)心切的蔣介石,尤覺此番風水極似故鄉(xiāng)奉化,生前于此建“慈湖賓館”、既紀念慈母也作其行館,去世后,“慈湖賓館”被改為“慈湖陵寢”,供其停厝安靈。(記者 朱曉穎 陳立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