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鴻吉。(中國臺灣網(wǎng) 齊昕 攝)
中國臺灣網(wǎng)11月30日北京訊(記者 齊昕) 1996年7月,時年31歲的鄧鴻吉第一次來大陸。在北京,作為臺灣知名發(fā)明家和政治界新星,他與同僚一起受到鄧小平的接見,那次會面中,鄧小平對他說:“有機會就回來來,祖國嘛!來祖國為發(fā)明和創(chuàng)意獻一份力。都是姓鄧的,我支持你。”
但是當時,出于自己政治前途上的考量,鄧鴻吉選擇留在臺灣。后來又因為對政治失去了興趣,開始專心從事教育工作。直到2017年,鄧鴻吉教授與重慶南岸區(qū)政府合作,成立愛迪生創(chuàng)意發(fā)明基地,培育重慶中小學生從事創(chuàng)意發(fā)明?;貞浧甬斈?,鄧鴻吉表示:“96年那次我失去了一個機會。”
放牛班走出的教育家
“我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我從小三餐不繼,學校也是換來換去的。因為父親欠錢,母親帶著我到處奔波。我撿過餿水,我撿過破爛,就為了生存下來。但是我告訴自己永遠不要放棄。”童年貧苦的生活經歷給沒有領鄧鴻吉丟掉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和希望。“我從就養(yǎng)成了一個愛好,我喜歡拆東西,這是我最大的興趣。我喜歡東拆西拆,然后再把它組裝回去。這樣子的時間和經驗幫助我打下成為發(fā)明家的基礎。”
“有很多人問過我是哪里畢業(yè)的,我都會告訴他們,我不是名校畢業(yè)的,但是我畢業(yè)的學校都以我為榮,而且臺灣的教科書里都會有我這號人物。”被破格提拔為教授的鄧鴻吉戲謔的稱自己讀的初中為“放牛班”:“放牛班大家都能想象,就是學校根本都不愛你,上學來書包一丟愛干嘛干嘛,老師也不叫你。但是那三年是我最快樂的日子。”
“我覺得我們中國的孩子都是硬體式的教育,應該說大陸、香港、澳門、臺灣都一樣。老師會認為自己的學生考了第一名就很有面子,家長也會認為自己的孩子考了第一名很有面子。我覺得不對,我走過了很多地方,也看過太多事情,對我而言,我覺得孩子應該讓他自由地發(fā)展。而不是硬要告訴孩子,你只有讀書才能有未來。第一名能有幾個?應該讓孩子越早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才是正確的。”
在鄧鴻吉看來,臺灣孩子和大陸孩子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都是共通的。“我到大學演講的時候,有讀英文系的學生來找我,說老師你幫幫我,我找不到工作。我說你去當英文老師。他說我對英文沒興趣,是我父母叫我讀的,就為了一個文憑。這樣的事情大陸也一直在發(fā)生。所以對我來講,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從小培養(yǎng)他的興趣,了解他的定位。”
“我覺得我教給孩子發(fā)明的同時,給孩子們更多的就是教給他們正確地定位自己的人生。我希望孩子了解到我們中國未來的需求,我不會告訴他說你就是要當個金融家、學者、工程師。老師要教你的就是為人處事的道理,把技能帶進來,把語言學好,你可以走向世界,把世界所有最好的東西拿到我們中國來。把中國這邊發(fā)明的東西帶到全世界,我一直我我一直希望我們中國人能成為全世界的發(fā)明創(chuàng)意的領頭羊,靠我們的軟實力來跟世界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