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西區(qū)
洋溢著現(xiàn)代感的藝術空間,充滿了本土氣的閩南風情,只有在這里,能夠被完全地融合,這里就是沙坡尾。
今天下午接下來的時間,就讓“海峽兩岸網(wǎng)絡新媒體大陸行”福建媒體小分隊,帶大家走進“玉沙坡”,領略這里的別樣風情。
沙坡尾藝術西區(qū)是一個年輕文化藝術區(qū),斜對面是鼓浪嶼,邊上是海峽世貿(mào)雙子塔。這里不僅有許多由水產(chǎn)加工廠房、車間改造而成的餐廳和藝術空間,還有不少用集裝箱改造成的店鋪。漫步其間,游人不但可以欣賞到雕塑、陶藝、版畫、服飾設計、手作木藝、動漫、音樂、紙藝和影像等藝術元素,還可以在各領域藝術家指導下,親自創(chuàng)作藝術品,并帶回家。
送船王
在這里,還有深深烙印在一灣碧水中的沙坡尾漁港文化,
尤其是獨特的民間信仰,
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閩臺“送王船”便是其中之一。
王船祭是中國閩南沿海民間于16-17世紀創(chuàng)造的撫慰、祭祀歷史上不幸葬身海洋者的大型儀式,并隨閩南人的海上貿(mào)易與遷徙,于17-20世紀傳播臺灣、東南亞。閩南人稱死于海難者為“好兄弟”,稱“送王船”為“做好事”,稱“代天巡視狩”的海上保護神為王爺。
儀式由相關社區(qū)的宮廟或宗祠于秋季東北季風起時組織舉辦,舉行盛大的典禮祭祀王爺和普度“好兄弟”,請“好兄弟”跟隨王爺上王船,扛抬王船踩街游行,并以各種精彩的藝術表演陣頭開道;夜晚,再將王船焚燒或推送大海,以送王爺海上巡護百姓平安。
這里提到了宮廟,就不能不提及沙坡尾漁家獨特的信仰崇拜,有當?shù)靥赜械尼灢弁?、鉤釣王崇拜等,還有兩岸民眾都十分熟悉和敬仰的媽祖。
今天,人們在沙坡尾的朝宗宮和龍珠殿,可以尋覓到他們的蹤跡。其中的朝宗宮,將媽祖文化和鄭成功文化相結合,開辟了兩岸媽祖文化交流新途徑,有力地推動兩岸的交流和往來,已經(jīng)逐漸成為了兩岸民眾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玉沙坡”,不肆張揚卻個性十足,走出了自己特有的不同尋常路線。
如果大家喜歡,
不要只聽兩岸記者們介紹,
還是自己來走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