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米跳臺決賽,五個動作三跳滿分!東京奧運會上,14歲少女全紅嬋一鳴驚人。作為中國奧運代表團最年輕的運動員,以創(chuàng)紀錄的成績奪得10米跳臺冠軍,讓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在東京水上運動中心上空。
全紅嬋是幸運的,憑著天賦與努力,綻放青春的光彩。而這成功的背后,有一個團隊體系多年不輟的培養(yǎng),有一家人溫暖而堅定的支持,更有一個重視體育、珍惜人才的強大祖國。
冠軍之路:從海濱小城走出的天才少女
廣東省湛江市,這座南海之濱的小城,素有中國跳水之鄉(xiāng)的美譽,誕生過陳麗霞、勞麗詩、何沖、何超等4位世界冠軍。
全紅嬋的家,就在湛江市麻章區(qū)麻章鎮(zhèn)邁合村。這個只有3.3平方公里的村莊共有339戶,不到2000人。
這樣的村莊,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如同滄海一粟。但全紅嬋這個苗子,卻被細心的教練發(fā)現(xiàn)了。
2014年5月,麻章鎮(zhèn)邁合小學,正在和同學們做游戲的一年級學生全紅嬋吸引了湛江市體育運動學校跳水教練陳華明的目光。無論是跳皮筋還是跳格子,她的身形輕盈、動作靈活。
對孩子們進行了彈跳和柔韌性方面的測試后,陳華明初選了幾個苗子,其中就有全紅嬋。
4個月后,全紅嬋到湛江市體校報到,開啟了她的體育生涯,離家時她依稀記得爸爸說:“要為國爭光。”
剛起步時,她還是個“旱鴨子”,不會游泳,但很快,這個活潑開朗的小姑娘喜歡上了跳水。訓(xùn)練只能在露天跳水池進行,完全要看天的“臉色”,夏天打雷下雨不行、冬天太冷不行,全年只能訓(xùn)練7個月。
跳板是鐵制的,夏天被曬得滾燙,她只能用毛巾擠水給跳板降溫,然后一次次迎著炫目的陽光,一躍入水。
“即便是如此艱苦的環(huán)境,全紅嬋在訓(xùn)練中的刻苦、認真慢慢表現(xiàn)出來了。”陳華明說,“她的成功并不完全靠天賦。”
全紅嬋是同伴中第一個登上3米板,接著是5米跳臺、7米跳臺……兩年后,她又是第一個站在10米跳臺上,毫不猶豫地跳下去。
全紅嬋說:“也沒想那么多,眼睛一閉就跳下去了。”教練由此得出全紅嬋“膽子大”的結(jié)論。
教練的贊許和鼓勵、同伴羨慕的目光,讓這個小姑娘懵懂地意識到自己可能“是這塊料”,而夢想的種子,也就這樣悄然種下。
“爸爸工作很忙,很少來看我,但是有隊友和教練的陪伴,就好像在大家庭里一樣。”全紅嬋說。
2018年2月,位于廣州二沙島的廣東省跳水隊訓(xùn)練基地迎來了全紅嬋,她在試訓(xùn)中鋒芒初露,教練何威儀至今記憶猶新。
“別看她身形小,身體素質(zhì)遠勝同齡女孩甚至男孩,跑得最快,30米4.5秒,肋木舉腿10個用時13秒,身體里蘊藏著與體型不相稱的能量。”何威儀說,想家、會哭、畏懼,是每個孩子的必經(jīng)之路,但全紅嬋目標明確,經(jīng)過鼓勵后,沒有再退縮過。
全紅嬋承認自己哭過,但次數(shù)不多。“我不是愛哭包。學新動作時也挺怕的,但我太喜歡跳水了,鼓勵自己堅持。我想拿冠軍,像大哥哥大姐姐那樣。”
大哥哥是指同樣來自廣東隊的里約奧運會男子10米臺雙料冠軍陳艾森和東京奧運會男子3米板雙金得主謝思埸,大姐姐則是“跳水女皇”郭晶晶。
“教練經(jīng)常說,大哥哥大姐姐都是榜樣,再苦再累也要堅持。”有了心中的榜樣,全紅嬋訓(xùn)練更加投入。練體能、練基本功、上翻騰器訓(xùn)練、一次又一次從高臺跳下……
“我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學207C(向后翻騰三周半抱膝)時,用了一年零幾個星期的時間。”全紅嬋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