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派之舞
鑒定對象:《小丑》
所獲獎項: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創(chuàng)配樂
作為以蝙蝠俠死對頭為主角的作品,《小丑》并非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超級英雄電影。相反,假如有哪部超級英雄電影能反駁馬丁·斯科塞斯關(guān)于漫改電影“不是電影”的論點, 托德·菲利普斯的這部作品倒是最有發(fā)言權(quán)。更恰當(dāng)?shù)卣f,這是一部反派的嚴肅傳記——電影通常反映一個“普通人”如何成長為“英雄”的過程,而《小丑》恰恰走了另外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亞瑟是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平日里扮小丑謀生,業(yè)余時間則為成為一名脫口秀演員而努力訓(xùn)練——工作和夢想都有,一如我們每個普通人。但比大多數(shù)人不幸的是,亞瑟還患有一種一旦發(fā)笑便無法輕易停止的病,因此人生受到嚴重的負面影響。而隨著劇情展開,亞瑟的悲劇進一步揭開——他漸漸發(fā)現(xiàn)自己患病的源頭竟是他深信和深愛的母親。
假如對人物悲劇的挖掘僅止于此,這部影片只會成為《犯罪心理》中的某一集,而亞瑟也只是那些因童年創(chuàng)傷而變身的連環(huán)殺手中的一員。但《小丑》之所以最終成為2019年美國的現(xiàn)象級電影,恰恰是因為它沒有局限于“個人傳”。從表現(xiàn)手法來看,《小丑》似乎從頭到尾只緊貼亞瑟一人的心理軌跡,令觀眾仿佛在兩個多小時的時間里戴上了小丑的面具,住進了亞瑟的內(nèi)心,一路跟隨他苦苦哀求愛卻得不到愛,抵抗變壞但最終還是變壞。但到最后,當(dāng)你最終理解了他的“病”,你就會發(fā)現(xiàn)“病”得更重的其實并不是他。
《小丑》對一個“普通人”如何變成“大反派”的過程,描繪得比蝙蝠俠如何從一個富二代孤兒成長為英雄還要現(xiàn)實和可信。做出了巨大貢獻的“鳳凰叔”華金·菲尼克斯也終于憑此片拿到了他早就該拿到的人生首個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精神病人演好了出彩、演砸了浮夸,大多數(shù)人無論好壞都脫不了一個“演”,能做到像他這般渾身是戲同時又戲過無痕的實在寥寥。片中一場獨舞戲不但令他“封神”,也真正打破了“希斯·萊杰之后再無小丑”的魔咒。
最后,問題還是回到:為一個反派立傳的意義究竟在哪里?答案或許就跟為英雄立傳能鼓勵平凡人做更好的自己一樣,為反派立傳的意義同樣是提醒人們:壞人并非來自地獄,他就從我們之中而來。就像伏地魔曾經(jīng)不過是一個名叫湯姆·里德爾的小男孩,小丑的名字是亞瑟·弗蘭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