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tài)顛覆:跨界、交互和融合
  在所有媒介走向高度融合的趨勢下,電影工作者要面對的課題是,如何來適應以及引領這場變革。
  馬丁·斯科西斯的新片《愛爾蘭人》注定是今年最受關注的電影。這部3個半小時的電影開播5天,便吸引了1300萬的觀眾,但近一半觀眾人次的年齡在50歲以上。這恰恰印證了導演的集體焦慮:不同的觀影體驗正在決定不同的電影形態(tài),傳統(tǒng)電影正在成為年老的代名詞。
  在斯皮爾伯格、馬丁·斯科塞斯的眼里,電影有兩種。一種是商品(movie)。即是爆米花電影,主打娛樂性和商業(yè)性。一種是藝術(film),即是具有藝術表達的嚴肅電影。顯然,漫威就是一個包裝成動作片的游樂園項目,觀眾仿佛進入了一個電子游戲世界。這是電影的全球性問題,從以明星為核心的商業(yè)類型片,到電腦特效技術驅動的視覺大片,再到基于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為平臺的IP跨媒體電影產(chǎn)品,不斷升級變化中的電影產(chǎn)品,正重塑著人們對電影形態(tài)的認知。設想一下,看抖音、玩電競長大的這一代觀眾,憑什么就認定電影的時空概念一定是90分鐘呢?憑什么就認為電影只能看而不能玩呢?
  實際上,如今,電影實現(xiàn)了跨界(屏幕)傳播同時,也在深刻影響著電影敘事。例如,彈幕的出現(xiàn),改變了電影文本的觀影樣式,重塑了電影和觀眾之間關系。接受和反饋實時互動,完整和碎片交織呈現(xiàn),我們不僅看電影,也在觀看評論,實時交換著觀影體驗。電影本身的放映過程,也成了媒介傳播的過程。例如,粉絲的創(chuàng)造,進一步影響到電影內容的改編。在漫威電影宇宙中,我們看到,因各種興趣和利益聚合的粉絲群落,通過不斷挖掘、拼貼電影中各種暗藏的線索和彩蛋,解讀符號的多義性,甚至超出了編導的原始意圖,為續(xù)集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新的借鑒。
  如果說,彈幕讓觀眾參與了電影傳播,粉絲文化開始助推內容創(chuàng)作,那么,VR技術的出現(xiàn),則徹底打破了電影和游戲之間的界限,讓觀眾深度參與到電影的敘事。不同于早期DVD影片菜單中的彩彈,為影片設計好不同的劇情分支,供觀眾選擇(如《勞拉快跑》的從頭再來,《七月與安生》的不同結局等),電影和游戲的聯(lián)姻將賦予觀眾以玩家的全新體驗,時而作為觀眾,被動欣賞劇情;時而作為角色,在關鍵節(jié)點時參與故事,推動電影走向不同的結局。目前,對于VR電影,尚難界定清楚邊界,但可預見的是,觀眾不是坐在觀眾席,而是進入了“駕駛室”。人們獲得的最大樂趣不是殺死怪物,獲取積分,而是改變角色人物的行進方向,成為故事的主宰者。
  交互的最終價值體現(xiàn)在融合。漫威宇宙是否還是電影?其實,并不重要。從無聲、有聲、彩色、數(shù)碼、3D、4K等技術一路變革而來,電影一直在探索夢境和現(xiàn)實的疊合交融。在所有媒介走向高度融合的趨勢下,電影工作者要面對的課題是,如何來適應以及引領這場變革,尤其,當電影的內容、形式和表達不再由制作方來單向主導,觀眾的影院體驗和審美趣味也不再由一塊屏幕來決定時。(文/金濤)
今年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上 《紅花綠葉》獲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獎 300萬如何煉成一部好電影? “哪怕是一只殘缺的麻雀,它的指望也是全美的。”這是電影《紅花綠葉》中的一句臺詞,也像是這部電影自身的倔強主張,用鏡頭一樣的雙眼去抓住世間最美好的情感,盡管這只“小麻雀”只有300萬的拍攝成本。 命運給了這部電影諸多考驗,但也給了它疼惜,在剛剛結束的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