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片既是技術也是藝術
電影修復工作,既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修復人員不僅要有過硬的技術能力,還要在電影美學方面有一定的造詣。
一部老電影的修復,要經(jīng)過影片素材整理、清潔、膠轉數(shù)、畫面修復、畫面調(diào)色、修復、聲畫合成、修復質(zhì)量鑒定等一系列過程,其繁雜程度不亞于制作一部新電影。同時,修復工作也存在著較高的技術難度,修復一部電影,一般需要幾周到幾個月,長的要半年之久,像《漁光曲》(1934年)的修復,用了近兩年時間。
黎濤記得在修復1922年拍攝的《勞工之愛情》時,有將近90年歷史的膠片已非常脆弱,為了讓膠片可正常數(shù)字化,他們采用超聲波水洗技術給膠片‘補水’,以提高膠片的韌性。為了降低膠片被折斷的風險,掃描的過程十分緩慢,花費了很長一段時間。掃描之后,再對影片進行數(shù)字化技術修復和藝術修復,以使影片能重新亮相大銀幕。
電視劇的修復更為復雜。老電視劇原始畫質(zhì)普遍較差,尤其人物的臉色顯得偏黃偏暗。老電視劇中,也存在著大量由于存儲問題導致的噪聲、劃痕。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即使編解碼技術再好,也很難讓老電視劇在播放時達到很好的觀看效果。這就對電視劇修復中的去抖動、去劃痕、去隔行、補充上下場、提升幀率等,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如何既保證老劇的年代質(zhì)感,又使其盡量清晰,成為電視劇修復必須解決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