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劃人語
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日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fā)布《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向世界宣告著新時代中國青年的力量。
軍隊青年是我軍的主體,是實現(xiàn)中國夢強軍夢的生力軍。軍隊青年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軍隊就有未來。軍隊青年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于創(chuàng)新、敢于擔當,實現(xiàn)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
又逢“五四”,我們將目光投向一批“一字頭”“首字頭”戰(zhàn)位上的青年官兵。他們中,既有傳承人民軍隊歷史榮光的“紅一連”連長、也有伴隨改革應運而生的首艘航母艦載機引導員;既有駕馭“大國長劍”的“常規(guī)導彈第一旅”發(fā)射一營營長,也有與“大國之翼”一起乘風而起的首批運-20飛行員;既有伴隨著改革春風成長起來的80后、90后,也有沐浴著新時代陽光成長起來的00后……
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人民。他們的樣子,是一代代青年官兵奮力奔跑的青春縮影;他們的足跡,劃下了一道道邁向未來的青春年輪。
他們,用熱血夢想澆灌青春之花,用年輕臂膀扛起如山重任,用平凡堅守闡釋使命偉大。
他們,用跨越百年的青春接力,在戰(zhàn)位上向黨和祖國報告:強國有我,強軍有我!
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之際,解放軍報推出“‘五四’特別策劃·強軍有我”系列報道,講述新時代青年官兵投身強軍實踐,在戰(zhàn)位上奮斗追夢的故事。敬請關注。
大山深處,青春不寂寞
■解放軍報記者 楊 悅
高原的風,一刻不曾停歇。
無垠曠野中,長劍列陣。一枚枚乳白色的導彈緩緩起豎,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同時點火發(fā)射。
畢勇始終忘不了那一幕——天空被“點燃”,大地在震顫。
導彈齊發(fā)的那個瞬間,成為這位火箭軍“常規(guī)導彈第一旅”發(fā)射一營營長記憶中最美的風景。
62年前,我國第一枚“東風”導彈在西北戈壁直刺蒼穹,“大國長劍”就此嶄露鋒芒。為了這一刻,許多科研工作者和年輕官兵走進深山,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熱血。
62年后,畢勇所在的“常規(guī)導彈第一旅”已經(jīng)歷過數(shù)次換型加裝,在時代的洗禮中不斷砥礪劍鋒。他們堅守在大山深處,在沉默歲月中孕育驚天雷霆。
用忠誠守望民族復興,用長劍捍衛(wèi)和平天空。西北高原之上,導彈發(fā)射的壯美彈道隔著歷史塵煙交相呼應,仿佛在宣告火箭軍部隊不變的使命和誓言。
2015年12月31日,北京八一大樓,習主席為火箭軍授予軍旗。曾經(jīng)的第二炮兵正式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
當天,“常規(guī)導彈第一旅”的大禮堂中座無虛席,全旅官兵的目光一同注視著前方的新聞畫面。畢勇挺直腰板坐在人群中,聆聽著習主席訓詞,內(nèi)心洶涌澎湃。
后來,每當旅里舉行出征、宣誓或動員大會,總會播放這段統(tǒng)帥授予軍旗的畫面。“使命感和自豪感一起在心頭激蕩。”畢勇說,每看一次,他們就受一次激勵。
一次次鼓舞,一次次出發(fā)。跟隨這支步履不停的導彈部隊,畢勇和戰(zhàn)友們把足跡留在了一個個鮮為人知的地方。
“雖然也走過許多城市,但都是匆匆過客。”他說,“我們的戰(zhàn)場,在深山老林,在荒漠戈壁,在荒無人煙的野外……”
“會不會感到寂寞或辛苦?”記者問。
“有事可干,就不會寂寞。”畢勇認真地回答,“從事有價值的事業(yè),何來苦累之說?”
當我們的目光掃過萬里山河,從西北戈壁到南國叢林,從東北深山到東南海濱,除了“常規(guī)導彈第一旅”,還有“東風第一旅”“巡航導彈第一旅”……一支支火箭軍部隊忠誠執(zhí)掌“大國長劍”,在祖國的不同角落日夜守護著國家安全、人民幸福。
為了肩頭的神圣使命,畢勇與許許多多火箭軍官兵挺立在自己的戰(zhàn)位上,以如山的沉默堅守,鍛鑄驚天動地的長劍之魂,譜寫出建設強大的現(xiàn)代化火箭軍的壯闊樂章。
征途漫漫,青春無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