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地某部殲-20戰(zhàn)機編隊出征。楊軍 攝
祖國西北,大漠戈壁,空曠而浩瀚。文人筆下的豪邁與浪漫,讓人欲騎戰(zhàn)馬,重返當年古戰(zhàn)場。
而就在這片土地上,一群“空天藍”和星月同行、與天空并肩,以磐石之志鑄就國家“佩劍”,用點點戰(zhàn)位匯聚成了一方新的“戰(zhàn)場”。
空軍某試驗訓練基地,第一枚空空導彈在這里刺破蒼穹、第一架無人駕駛靶機從這里沖上云霄……62年,他們完成了空軍新型裝備的試驗試飛,推動空軍武器裝備逐步跨入四代期、空天期。
2013年2月2日,習主席來到這里,冒著嚴寒參觀了部分裝備,親切接見基地官兵和技術人員代表,要求大家認清肩負的職責使命,再接再厲,開拓進取,堅決完成以試驗和訓練為中心的各項任務。
根植于心,踐之于行。這之后,乘著改革強軍的東風,基地開啟了作戰(zhàn)戰(zhàn)備、武器裝備試驗、實戰(zhàn)化訓練的“三維一體”轉型發(fā)展之路。
與此同時,一大批科技人才滿懷熱忱與激情,走上指控、通信、測控、靶標等戰(zhàn)位,投身大漠、領航轉型,新型軍事人才方陣砥礪成長……
“曾攻關過的各型裝備成為國之利器,
這一生太值了”
“那天天氣很冷,習主席在機場接見了基地官兵??匆娢覀冎淮┝硕7?,主席便脫下大衣和我們一起交流。大家十分感動,備受激勵與鼓舞。”
記者眼前的這位女大校磊落颯爽,說話間輕撥頭發(fā),露出了幾縷銀絲。她就是人稱“導彈女考官”的高級工程師李鴻。習主席來到基地視察的那天,李鴻作為技術人員代表,受到了主席的親切接見。與基地結緣32年,歲月留下了痕跡,也見證了建功立業(yè)的日日夜夜。
1988年,大學剛畢業(yè)的李鴻抱著一定要穿上軍裝的想法,義無反顧扎進了大西北的戈壁灘。任務不重的時候,她就把時間用在了看書上。
幾年后,李鴻開始變得越來越忙碌。隨著各型新裝備不斷飛向空天,人民空軍也開始真正“起飛”。
從一把匕首到現(xiàn)代化作戰(zhàn)體系初具規(guī)模,航空武器裝備由弱變強。其中的32年,李鴻有幸參與并見證。
作為習主席視察的首支空軍部隊,基地改革轉型的步伐愈來愈快。如果說過去基地是走在裝備前沿,如今就是站在戰(zhàn)斗力生成前沿,試驗鑒定“準生證”的發(fā)放始終以作戰(zhàn)為牽引。
戰(zhàn)試訓,究竟該如何定位?李鴻作了形象的比擬——
首先,我們是出卷人,這張考卷要對標實戰(zhàn)檢驗出裝備的真實性能;其次,我們要能夠建起接近未來戰(zhàn)場的考場;再次,要有流程機制;最后,要進行成績評定,過去只是靠一張嘴來爭論,現(xiàn)在我們有了客觀手段,評估效果更加科學。
如今,李鴻每年都要給新來基地的年輕人講上一課,講這份職業(yè)與偉大的事業(yè)如何相關聯(lián)。
“像殲-20等裝備在試飛定型階段我們就攻關過,而今都成為了國之利器,想想就覺得這一生太值了!”李鴻說,產(chǎn)生了職業(yè)熱愛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也就不覺得有什么苦累。
2014年,在李鴻的建議下,作為裝備試驗鑒定改革探路者的基地某部組建??吹絼倧膶W校畢業(yè)的年輕人,李鴻好像看到了當年青春飛揚的自己,她帶領大家研究制定試驗鑒定模式機制和技術方法,在一張白紙上繪制新的藍圖。
用李鴻的話說,年輕的技術干部要靠任務來帶,要幫他們找到那扇門并推開它。
新鮮血液不斷輸入基地,“老兵”們也在抓緊換羽轉型。
早已摘得過“金頭盔”、有著20年飛行經(jīng)驗的“老飛”陸冬輝,做了一個讓不少人費解的決定——轉戰(zhàn)邊疆,改“飛”無人機。

基地某部無人機飛行員群體。楊軍 攝
“‘金頭盔’只能說明我在行業(yè)比武中走得稍微靠前了些,可我還想飛得更久。”陸冬輝心里清楚,追求勝戰(zhàn)的榮譽是無止境的,再戰(zhàn)藍天更需要嶄新的平臺與空間。邊疆雖說艱苦,但純粹的環(huán)境卻讓那里成了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好地方。
同樣是“金頭盔”飛行員,周大寧也完成了自己的轉身。空軍藍軍旅,是空軍首支專職藍軍部隊,更是強國空軍的標志和符號。

參加演習的“藍軍旅”飛機低空突防。楊軍 攝
“紅軍最強,藍軍最像”,口號喊得響當當,可如何真正做到?其實,坐在前往新單位的火車上,周大寧心里還在犯著嘀咕,“人最害怕的就是無知,就像閉眼走路,總是不確定方向方法到底對不對。”
走出新的紅藍對抗之路,就要轉變昔日的勝敗觀成績觀。身為藍軍,一較高下并不是最終目的,甘當磨刀石、助推戰(zhàn)斗力才是最重要的。周大寧說,這種思維模式的轉變是最難的。
同樣的糾結,陸冬輝必然也會經(jīng)歷。從天上到地面,從有人到無人,他需要轉變得更多。“能飛會飛”,這只是用有人機的經(jīng)驗完成了初步任務,到“能打仗打勝仗”的階段,則要淡化人的存在感,要克服有人機主動操控的所有弊端。
2018年,藍軍旅首次主動走出去礪劍磨刀。“明年你們能不能再來一次?”漸漸地,他們得到了兄弟單位的認可。

藍軍旅殲-10C戰(zhàn)機進行跨晝夜對抗訓練。
藍軍旅的飛行員是從全空軍選拔的,并不是剛組建就可以做到最“像”,需要能力與意識上的雙重拉齊。因此,周大寧要摸清每名飛行員的技戰(zhàn)術水平,研究制定飛行員空戰(zhàn)能力提升計劃,著眼“形似且神似”。
“習主席視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必須落實到一項項具體的任務之中。”這是艱難的改變,是自我突破與追求的實現(xiàn),更是推進新質戰(zhàn)斗力建設的現(xiàn)實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