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噸核反應堆乏燃料為啥成了燙手山芋
——院士痛陳核燃料后處理研發(fā)與工藝裝備嚴重滯后
“在核燃料后處理上我們是一個后進的國家,這不得不承認。”
雖然,朱永公式院士手拿話筒有些顫抖,但他的語氣卻異常冷靜:“多年來,我國對核燃料循環(huán)后段處理缺乏系統(tǒng)研究,沒有頂層科學規(guī)劃,研究力量分散,基礎研究缺乏支持,這樣下去勢必影響核電站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今年10月16日,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52周年。15日,朱院士與其他9位核化學與放射化學界院士相聚在北京應物會議中心,他們理應拍手相慶,但是一說起我國的核燃料后處理的現(xiàn)狀,氣氛一下子變得嚴肅起來。
而在今年8月,中法合作核循環(huán)項目在連云港擬選廠址一事引起了當?shù)鼐用駨娏曳磳?,最終地方政府宣布永久停止該項目的選址規(guī)劃。
我國首個商業(yè)核電站1991年就投入運行,為何到今天還在為乏燃料處理廠選址困惑?朱院士痛陳的問題其根源又在哪?多位院士和專家向科技日報記者闡述觀點。
乏燃料是“魔鬼”嗎
乏燃料,是指在反應堆內燃燒過的核燃料,經(jīng)過一定的時間從反應堆內卸出。乏燃料并非核廢料。其中仍有95%的鈾沒有燃燒,同時還會產生一些新核素,如1%的钚和4%的其他核素。
到2020年,我國預計建成5800萬千瓦核反應堆機組,每年產生的乏燃料超過1000噸,乏燃料累計總量約1萬噸。
“諾貝爾獎獲得者伯頓里克特曾經(jīng)寫過一篇討論核能的文章《兩個魔鬼之間》,我們干的就是降妖除魔的事。”清華大學教授陳靖形象地說。
乏燃料具有很強的放射性,如果處置不當將引發(fā)難以估量的災難。對于這個“魔鬼”,國際上有兩種辦法:一是永久禁錮在地下,二是“招安”部分可用之才。
“美國耗資1000億美元在尤卡山挖了一個幾百米深的地下儲藏基地,但是到2015年,儲量已經(jīng)達到75%,過不了幾年就要裝滿了,接下來怎么辦?”陳靖反問道。因此,自奧巴馬上任后,美國政府就暫停向尤卡山繼續(xù)存放乏燃料,另尋出路。
而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決定了環(huán)境容量更為有限,把問題留給后代既不負責也不現(xiàn)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