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孩子的性教育,還是在于角色扮演、正確的觀念、家長的示范以及老師的引導。角色扮演應該是潛移默化的,比如我兒子經常跟他爸爸一起洗澡,他爸爸告訴他男孩要怎樣做,自己也親身示范男孩子該承擔的責任。再比如,和孩子一起玩游戲過家家,扮演爸爸媽媽,或者哥哥姐姐、醫(yī)生病人之類的角色。
不靠譜,會有拔苗助長之嫌
  趙先生(過來家長):前不久,一首名為《小小新娘花》的歌曲在網絡上的中老年乃至一些青年中廣為流傳:“風兒吹過來,童年的一幅畫,你陪著我在那過家家,竹林是我們的家,竹葉是你采下的花,童真故事,把你我夢幻留下?!?
究其原因,是這首歌喚起了許多人童年的美好記憶。試想,有多少人在童年都在“過家家”的游戲中扮演過新郎新娘,現(xiàn)在回憶起來,仍舊忍俊不禁,美好溫馨。
而眼前“幼兒集體婚禮”中的“新郎新娘”在若干年后回憶起這個情景,恐怕就不會有這份感覺,因為這一切是人為地被“導”出來的,和過家家是有著質的區(qū)別。
本來,引導孩子知道婚姻是人生的必由之路也沒啥不對,但用這種形式,好像不太靠譜吧,缺少了本來應該有的童真童趣,有拔苗助長之嫌。
其實,有很多東西是不需要手把手教的,比如愛情,比如婚姻。生命的各個階段都會有各自的重點,水到渠成。我們所做的,應該把渠道修直了,讓渠水暢通無阻就是了。
觀點 
 這是異化了的“過家家” 
 沈雯(廈門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研員) 
而這場精心策劃與組織的“集體婚禮”已經異化了“過家家”這一兒童游戲。為了達到整齊劃一的良好效果,孩子們需要多次彩排、演練,學說成人教給的表白話語,學做成人要求表現(xiàn)的“求愛”動作,這種表演式的游戲已扭曲了兒童游戲的本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