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輝的記憶里,高中時代印象深刻的全是這類不守規(guī)矩、“出格”的事兒。
康輝說,高中另一次難忘的經(jīng)歷就是高一時十幾名同學在期終考試結(jié)束后自行跑到泰山玩,作為班干部,他是這次活動的組織者。他們自己買票、計劃行程?,F(xiàn)在看這是很簡單的事兒,但在那個時候,十幾歲的孩子自己出去旅游還是比較少見的。一路上,他們也遇到了不少困難,比如,從泰山下來差點沒買到回家的火車票,而如果他們當晚回不到石家莊,家長會急死;在濟南轉(zhuǎn)車的時候,大家散開去玩,快開車了還有幾個人沒回來,又不知道去哪里找。雖然一路跌跌撞撞,但最終還是按時回了家。
“這是我們第一次獨立去策劃一件事、完成一件事,不管中間遇到什么困難,但最后都完成了。心里很有成就感?!笨递x說,現(xiàn)在他和高中同學聚會時,大家還經(jīng)常說起這次經(jīng)歷,仍然覺得很有意思。當然,這次旅行的代價是,這十幾個人期終考試最后一科的成績都很差。
“不管任何一個年代的孩子,適當給他一些空間和決定權,讓他去獨立做一些自己想干的事,對成長是很有幫助的。”康輝覺得,學生時代做些“出格”的事情挺好。所謂“出格”,其實就是嘗試打破現(xiàn)有的條條框框,嘗試之后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但無論結(jié)果如何,都會豐富成長的內(nèi)涵。
可能是因為不夠刻苦,康輝高中時的成績不像以前那樣拔尖了,一直是班里的十幾名。老師替他著急,認為以他的能力,成績可以更好,可康輝本人卻一直很自信,認為自己高考一定能考得不錯。結(jié)果,康輝高考的確發(fā)揮出色,分數(shù)超過了重點線,連姐姐都憤憤不平:我學得那么苦,你一天悠哉游哉的,可成績還比我好!康輝將自己發(fā)揮好的原因歸于心態(tài)輕松,沒負擔。
學生時代要把觸角張得很開
康輝從小就喜歡讀書,每天上學時,書包里經(jīng)常裝一本課本以外的“亂七八糟”的書,放學后也往往先去書店或者報刊零售亭轉(zhuǎn)一圈。那時中學語文課本里有一部分只是推薦閱讀的內(nèi)容,而康輝對這部分內(nèi)容比老師講的更感興趣。
盡管那時候的閱讀并不系統(tǒng),往往是一目十行、走馬觀花,但康輝說很享受閱讀的過程,“讀到好的文字,很有快感”。
那個年代的老師和家長,都不太贊成孩子讀“閑書”,認為會影響學習,但長大后康輝發(fā)現(xiàn),恰恰是這些當時看似沒用的東西,豐富了自己的成長。
參加工作以后,康輝很遺憾自己當年閱讀興趣太偏重于人文歷史類,在自然科學方面欠缺很多,以至于如今做起和自然科學相關的節(jié)目時,自己的“文科腦袋就很頭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