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7月21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梁靜 實習生 劉柱冰 陳向陽/文 張向陽/圖)暑假一到,一撥又一撥的在校大學生便開始了他們的暑期實踐活動。照理說,增長知識和服務社會應該是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和意義所在,但日前導報記者卻發(fā)現,現在許多大學生的暑期實踐活動并不那么單純。
或許是因為學校政策的影響,或許是由于學生自身的惰性,很多學生的實踐都是應付了事,很多社會實踐活動也都變得功利化。難怪有人驚呼:實踐活動都變味了?!
為了加分,他們積極聯系媒體
“我們是廈門的大學生,想在暑期進行社會實踐,主題是南平打造閩北新型林產基地的衍息,推進竹產業(yè)的發(fā)展,記者能不能幫我們宣傳一下?”
“我們現在在做一個社會實踐的調研,課題是關于廈門對彭州災后援建模式的概況以及在中國推廣可行性的探索,希望導報能讓我們的文章在貴報上發(fā)表?!薄?
連日來,本報接到無數這樣的學生來電,均要求導報記者對他們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進行報道。
為什么會有那么多學生有如此強烈的愿望希望自己的實踐活動被報道?這對他們來說又有何好處?
原來,如果實踐活動得到媒體的報道,學生在活動結束后接受學校的評審考核時,是有加分作用的。
據了解,為了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些學校都實行對參與社會實踐的同學在綜合測評上進行適度加分的制度,而學生為了獲得更高的成績排名,更是“只要情況允許就會力爭參與”。
廈門某高校社會實踐隊隊長關胤池表示,這次暑假他們就組織了十幾個學生準備去四川支教,“如果我們的活動能在媒體上被報道,我們就能獲得一分學分,在后期的評比工作中,我們的活動獲獎的幾率也比較高,獲獎了,對我們今后的評優(yōu)評先和找工作方面都有加分作用?!?/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