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3月13日訊 據(jù)“鼓樓旅游”微信號發(fā)布:
春暖,風至。
福州新芽吐綠,嫩蕊萌發(fā)。

3月12日是植樹節(jié),雖然在古代沒有專門的植樹節(jié)日,可古人們也愛種樹?。?/p>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曾在福州當過知州,雖然僅有一年多一點,但他曾寫下的一首詩《城南》倒是很應(yīng)景的:
“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翻看各種史料,突然冒出了一個驚人的發(fā)現(xiàn)——官要當?shù)煤?,要讓百姓掛念,你就得多種樹?。?/p>
蔡襄
先從宋代的蔡襄說起。蔡襄是個多才多藝的好官,與他的堂弟蔡京明顯是兩類人。說多才多藝,不僅是因為他寫得一手好字,鮮為人知的是他還是位“植物學者”。
在福州任職期間,他寫了《荔枝譜》,荔枝“福州種植最多,延施原野。洪塘(今倉山建新鎮(zhèn)、閩侯上街鎮(zhèn)一帶)水西(今閩侯南嶼鎮(zhèn)一帶)尤為盛處,一家有至萬株”;“荔枝制成干品后,水浮陸轉(zhuǎn),收入京師,外至北戎西夏,舟行新羅、日本、琉球、大食(阿拉伯)之屬,莫不愛好。”他好好地把福州的荔枝推銷了一把。
他還是個“茶博士”。
據(jù)說只需聞茶香便能識茶性,他嗜茶如命,他在《和孫子翰謝寄茶》一詩中寫:“衰病萬緣皆絕慮,甘香一事未忘情。”他的《茶錄》,字不多800來字,這是現(xiàn)在高考作文的標準,總結(jié)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經(jīng)驗,是中國茶文化史上又一部舉足輕重的文獻。
如果僅此而已,似乎還看不出蔡市長與種樹的關(guān)系,他曾組織人馬,從福州開始沿途栽植松樹(一說是榕)至泉州、漳州,計長700里。這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可遮掩道路,使過往客商在炎日酷暑之時,免受驕陽曝曬之苦。
《宋史•蔡襄傳》載蔡襄“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閩人刻碑紀德”之事。曾經(jīng)還流傳著這樣的歌謠:“夾道松,夾道松,問誰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萬古搖清風。”
張伯玉
緊接著說福州“四大門神”之一的張伯玉。這位張市長種榕樹的事跡,大家可能不陌生,榕城之所以稱榕城,都說與他有關(guān)。

張伯玉雕像, 與嚴復(fù)、林則徐、王審知的雕像并稱福州“四大門神”
在好市長蔡襄調(diào)走沒幾年,張伯玉來了。他是建陽人,宋治平二年(1065),62歲的張伯玉從紹興算是平調(diào)到福州任太守。張老市長很快發(fā)現(xiàn)福州入夏酷熱的難耐,中暑生病者很多,目睹民生疾苦,老市長倒是“馬上就辦”,他很快發(fā)現(xiàn)蔡老市長種樹的好處——遍種榕樹,可抵御自然災(zāi)害,蔭澤后人,于是號召百姓都來種植榕樹。

不光是號召,張市長自己也擼起袖子,自個兒帶頭在衙門前種植了兩顆榕樹,他的政令叫“編戶植榕”,就是提倡戶戶植榕,種者有獎,為保證政令實施同時施以獎懲分明措施。市長都種,老百姓自然合力,戶戶門前和空地見縫都種榕樹,植榕成風。
遺憾的是,僅僅4年之后,張市長便溘然離世。他仕途的最后一站停留在了福州。過后20年,福州便有了“綠蔭滿城,暑不張蓋”的盛景。程師孟有詩贊這位老市長:“三樓相望枕城隅,臨去猶栽木萬株。試問郡人來往處,不知曾憶使君無。”
這樣的好官,百姓怎能將他遺忘?
程師孟
程師孟是誰?是張市長的繼任者。熙寧元年(1068年),以光祿卿出為福州知府。 “光祿吟臺”四個字便是出自他之手,大概就是他在光祿卿游玩閩山,興致所至在一石上吟誦。

程師孟題石圖浮雕寫的是“光祿吟臺”,你看那里綠化多題好
福州之所以叫榕城,其實不僅是張伯玉“編戶植榕”的功勞,也有前任蔡襄和后任程師孟的功勞,程師孟也提倡百姓多植榕樹,而且率先手植。
史料中并未查到更多的關(guān)于他種樹的記載,但僅憑對張伯玉的評價,便可見其對綠化的推崇?!端问贰飞蠈τ谒卫砀V莸脑u價是:“筑子城,建學校,治行最東南。”
程師孟在福州大約最愛游玩烏石山。
在他看來烏石山是可與道家蓬萊、瀛洲相比的,便改其名為道山。他邀請好朋友曾鞏來采風,留下了那篇著名的《道山亭記》(一說《道山亭記》是曾鞏在福州任職期間所作),記述烏石山風景,描寫福州城貌,是一篇傳誦度相當高的名作,大大宣傳了福州的山水。

“光祿吟臺”為程師孟手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