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鞏
宋熙寧十年(1077年),曾鞏出任福州知州,這一年,他已是59歲。在福州的13個月任期里,曾鞏提出一個觀點,當官不能與民爭利。
當時官府的蔬菜大量上市,擾亂了市場,以至菜農的菜賣不掉,他立刻取消了朝廷的菜地,還撥給一定面積的“職田”(權屬國家的固定田產),菜農們當然拍手叫好。
曾鞏還對福州荔枝品牌賣力推銷,撰“福州擬貢荔枝狀”及“荔枝錄”,闡述福、泉、漳、莆仙的荔枝種類、優(yōu)劣等,有三十四種之多,“一品紅,言于荔枝為極品也,出近歲,在福州宅堂前。狀元紅,言于荔枝為第一,出近歲,在福州報國院。”

烏石山上還刻著曾鞏著名的《道山亭記》
趙汝愚
辛棄疾嬉笑怒罵都用詞來表現(xiàn)。他有一詞叫《賀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有懷趙丞相經始》,是他在福州游西湖之感:
“詩人例入西湖社。記風流、重來手種,綠成陰也。陌上游人夸故國,十里水晶臺榭。更復道橫空清夜。粉黛中洲歌妙曲,問當年、魚鳥無存者。堂上燕,又長夏。”
“趙丞相”是誰?是宋朝唯一的宗室宰相,而他兩次在福州當?shù)胤焦?,整治疏浚西湖是他功績之一?ldquo;經始”是指趙汝愚疏浚西湖的功業(yè);“重來手種”說的是趙汝愚第二次來福州任太守,不僅繼續(xù)疏浚西湖,還倡導并親手在湖邊種樹。亦師亦友的朱熹對趙汝愚整治西湖這事給了大大的贊。
朱熹
之所以朱熹對這事如此上心,因為朱子一生愛自然、愛樹植樹。
朱熹到同安小盈嶺視察,目睹兩山對峙的“風嘴”,強勁的東北風長驅直入,造成地瘠田旱,便發(fā)動百姓一起種樹,并親自栽種一排擋風榕樹以補“嶺缺”。至今漳州白云巖還有朱熹當年手植的十來株“紫陽茶”。白云巖的紫陽書院是他在主持漳州工作期間建的,上個世紀50年代后,白云巖一度幾成“禿頭山”。
許多有威望的族老力勸后輩循照朱子愛樹植樹之遺風,使紫陽書院周遭10公頃的原始森林得以保存,成了禿頭山上的“一撮毛”。
而朱熹愛自然、好種花草的性情也影響著后人,在龍海九湖長福村,村里600多位村民都姓朱,據說他們是朱熹后裔。他們養(yǎng)花植草為生,慢慢名氣大了,就有了“百花村”的名號。朱熹的后人們把鮮花賣到了全世界。

由于疫情的影響,我們無法外出植樹。在這個播種希望的季節(jié),我們許下心愿, 愿疫情早日消散,山河爛漫如畫,生活依然如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