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眼中的“寶藏之地”
如今已是世界文化遺產點的泉州天后宮,依然保留著16世紀之前已然形成的“前殿后寢”建筑布局,是海內外眾多天后廟宇的建筑范本。這里處處氤氳著寧靜祥和的氣氛,被人文旅行愛好者視為“寶藏之地”。
天后宮山門面闊三間,為牌樓式造型,青石龍柱,雕花漆繪。大門兩側浮雕麒麟,立面嵌有青石透雕螭虎八角窗??邕^天后宮山門,拜庭前立一株蓊綠欲滴的古榕,榕樹下一方“清代重修天后宮碑記”,詳述宮廟重修的“來龍去脈”。宮內有戲臺,坐面朝北,面向正殿,為長方形狀。戲臺有巧妙的木構藻井頂蓋,雕脊畫枋,頗具泉州傳統(tǒng)建筑工藝的風格。舊時,每逢天后誕辰,或春秋朝祭,或香客許愿,均會于此奉上戲曲節(jié)目。木偶、南音、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等,隨客所愿,皆有上演,是十分熱鬧的場所。
正殿對面的戲臺
再往前,便是正殿。此殿雖歷盡滄桑,但明清木構建筑依舊保存較好。殿堂挺拔壯觀,臺基四面圍堵浮雕各種圖案,據說古有六方,正方兩側為“鯉魚化龍”圖,東西兩面為“八駿云火”圖,后面為“鶴舞云中”圖,十分講究。正殿內雕梁畫棟,殿頂作九脊重檐四坡頂的歇山式,屋頂脊中段采用琉璃瓦和彩色瓷片雕砌的雙龍戲珠,脊端和重檐間雕繪各種飛禽走獸、花卉人物,使殿頂更加華麗精美。殿中原有一尊大型天后神像,系明代聞名遐邇的雕塑大家王弼之作,可惜此像已毀。如今的金身媽祖像為現代重塑,該像鳳冠霞帔正坐神位,神態(tài)端莊、大氣雍容;殿內還供奉著諸輔神像,神龕上掛有清雍正皇帝御書“神昭海表”橫匾、臺灣鹿港天后宮敬獻“泉鹿同源”匾額,此外還有楹聯計8對,多為泉州名家力作。殿前一對青石龍柱,雕刻的盤龍蜿蜒曲折,栩栩如生。
正殿后方,有一幅清道光年間繪制的大型壁畫《敕封天上圣母圖》,描繪了當時湄洲島天后宮的建筑格局。“當年湄洲島重修媽祖廟時,特地來此考察,借鑒了壁畫里的信息,設計了湄洲媽祖廟重建的格局。”工作人員介紹,湄洲島是媽祖的出生地,曾經隸屬泉州管轄,繪制湄洲媽祖廟風光壁畫,既表達對媽祖出生地的尊敬,又借助泉州港重要的海交地位及泉州天后宮的文化影響力,增加媽祖信仰文化的傳播。
寢殿又稱后殿,因地勢比正殿稍高,兩側突出部為翼亭,左右為齋館。整座殿宇系明代大木構建筑,屋蓋為兩坡面的懸山頂。木質的梁架粗大古樸,大木柱置于浮雕仰蓮瓣花崗巖的圓形石礎之上,殿前檐柱還保存著一對方形青石雕花的元代印度教青石雕石柱,應為明代翻修宮廟時移置。這對石柱見證了泉州天后宮輝煌的歷史和泉州多元文化和諧交融。另外,殿外立有一方古樸的“圣旨”碑。天后宮紛繁蕪雜的800多年歷史,也成了過客眼中不一樣的風景。
乾隆《泉州府志》與道光《晉江縣志》內錄存有明代南京戶部右侍郎顧珀所撰的《重修泉州天妃宮記》與清代泉州知府徐汝瀾撰寫的《重修泉州天后宮記》,這二則碑記為天后宮溯源留下了重要的歷史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