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祭典曾經(jīng)盛行一時
泉州順濟宮建后的第15年——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郡守鄒應龍于筍江下流造石橋,以近順濟宮,因名“順濟橋”。石橋位于順濟宮前,橫跨晉江,全長一百五十余丈,寬一點五丈,橋上有石欄桿、塔幢,橋頭有威武的石將軍、橋堡,橫匾上書“雄鎮(zhèn)天南”四字,橋中石刻“順濟橋”三字。中外商船泊于岸邊江中,首先看見的就是順濟宮和順濟橋這兩座雄偉的建筑,“順濟”“媽祖”之名隨之四海傳揚。
順濟宮位于泉州古城南端,南臨晉江及沿岸港口。宋元時期,泉州海外通商極盛,各港口內“風檣鱗集”“云帆遮天”,海舶穿梭奔忙,裝卸不停。僑居泉州城的外國商人、旅行家、傳教士、僧侶等數(shù)以萬計。在桅帆行船的時代,面對風向與波浪都變幻莫測的大海和稍有不慎就有葬身大海的危險,無助的人們把希望寄托于媽祖的庇佑,只要出海,必先到順濟宮祭拜,并請一尊媽祖坐鎮(zhèn)船上,以保航行平安,甚至外國人也不例外,媽祖信仰由此得到了迅速的傳播。順濟宮這座一直將媽祖奉為主神的宮廟,內通城區(qū),外連海港,地處“浯江巽水二流之匯”,為全城繁華要地。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外來商人、貨物進入泉州城的第一站,也是出海的人祭祀海神媽祖后,順著晉江前往海外貿(mào)易的第一站。
從空中拍攝可以發(fā)現(xiàn)天后宮的中軸線正對著清源山
宋代,泉州地方長官和市舶司官員,每年春秋兩季都舉行“祁風、祭海”儀式,祈求風平浪靜、航海平安,以鼓勵發(fā)展對外貿(mào)易。最初祭海在晉江邊的真武廟,祈風儀式在南安縣的九日山,但到了南宋末年,取而代之的是順濟宮的祭儀。入元以后,泉州海外貿(mào)易益發(fā)繁盛,為發(fā)展海外貿(mào)易,朝廷倍加推崇海神信俗,泉州天后宮媽祖的信仰地位,因著泉州港地位的提升而“水漲船高”。至元十八年(1281年),朝廷還派遣泉州市舶司提舉蒲師文為使者,主持敕封儀式,舉行御祭,列為國家祭典,當時連外國使者、商人都曾參加這一祭典。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欽定春秋兩祭,此后,順濟宮春秋官祭成定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