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橋東段牌樓有點像關(guān)守
高官大賢旅游打卡吟詩
安平橋是久負盛名的古代跨海石橋,在我國橋梁史上占有相當?shù)牡匚?,其不僅工程宏偉艱巨,而且結(jié)構(gòu)新穎,堪稱當時的奇觀,為我國、為世界橋梁工程技術(shù),奉獻出了輝煌的成就。也正因此,它成了歷朝歷代官宦、名士旅游“打call”的“朝圣地”,吟詠安平橋的詩賦聯(lián)文更是冉冉輕似秋煙,縹緲于數(shù)百年的時光之中。
作為安平橋的主持建造者,趙令衿早有《詠安平橋》詩一首:“維泉大海瀕厥封,余波匯浸千里同。石井兩間道所從,坐令往來劃西東。怒濤上潮纊天風(fēng),舟航下顛一瞬中。孰銳為力救厥兇,偉哉能事有南公。伐石為梁柳下扛,上成若鬼麗且雄。玉梁千尺天投虹,直檻橫欄翔虛空。馬輿安行商旅通,千秋控帶海若宮。震驚蛟鼉駭魚龍,圖維其事竟有終。我今時成則罔功,刻詩涯涘紹無窮。”其中那一句“馬輿安行商旅通”已將當時安平橋的作用寫得明明白白。
南宋朝散大夫、理學(xué)家呂大奎被名儒邱葵譽為“泉南名賢,紫陽高弟。造詣既深,踐履復(fù)至”,著名政治家文天祥更是在呂大奎抗元殉難后,為其題字“朱后文先”,呂大奎在中國理學(xué)研究上的成就之高可見一斑。呂大奎也曾作《過安平渡》一詩曰:“此日江山倍有情,怒濤萬頃一書生。丹誠欲挽東流水,古渡安平恨不勝。”似乎想要道盡無力挽救大宋江山的悲哀怨恨之情。
明代安海人、衢州府同知黃伯善是位“天資粹美、學(xué)力高邁”之人,曾著有《菊山文集》,其詩學(xué)擅一時之宗派。安平橋與安平東橋都建于南宋,以“雙橋跨海”的景觀成為安平八景之一。黃伯善曾作《雙橋跨海》描繪此景曰:“王孫驅(qū)石作天津,烏鵲黿鼉語不真。潮落潮生皆逆旅,石亡石在等微塵??v然題柱非吾事,豈必濟川盡古人?天意欲教金鎖斷,為歌松柏訴江神。”其中的“潮落潮生皆逆旅”也成為一時名言。另有一首《西橋水心亭》,則是黃伯善歌詠安平橋水心亭麗景的詩賦。
明代南京工部右侍郎、晉江人何喬遠亦留有《秋日安平八詠 其四》曰:“西橋五里海門遙,小閣觀音壓岸腰。陡見蓮花清宿淤,拍天白雪是秋潮。”來描寫秋日的安平橋風(fēng)光。
清代道光年間的貢生施鈺,后來曾任臺灣彰化鹽課大使,著有《石房樵唱》四卷。他也有《安平懷古》詩篇:“往事低徊慨正深,興修義舉紀南潯。月斜老寺惟鐘磬,風(fēng)遞環(huán)溪自古今。故苑鶯花羈客夢,荒碑蘋藻孑民心。夕陽遙下西橋外,聽盡啼鴉雜暮砧。”則呈現(xiàn)安平橋另一番景象。
到了近現(xiàn)代,安平橋上同樣名人紛至沓來。1920年,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國民黨左派領(lǐng)袖廖仲愷受孫中山之托,到閩南召陳炯明回粵討伐桂系軍閥,路過安海時填了一首《黃金縷·抵安海感賦》,全詞情景交融,渾然天成:“五里長橋橫斷浦,不度返鄉(xiāng),只度離鄉(xiāng)去。剩得山花憐少婦,上來椎髻圍如故。冉冉斜陽原上暮,罌粟凄迷,道是黃金縷。彩旆紅旗招展處,幾人涕淚悲禾黍。”抒發(fā)了自己憂國憂民之情。
1962年,中國現(xiàn)代著名學(xué)者、社會活動家郭沫若偕夫人于立群到安??疾爨嵆晒κ粉E,并參觀安平橋,曾親筆題寫《詠五里橋》七言律詩一首:“五里橋成陸上橋,鄭藩舊邸縱全消。英雄氣魄垂千古,勞動精神漾九霄。不信君謨真夢醋,愛看明儼偶題糕。復(fù)臺詩意誰能識?開辟荊榛第一條。”借“詠五里橋”來歌頌鄭成功,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記者 吳拏云 陳起拓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