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平橋常以“臥龍”“巨虹”等壯麗稱號閃耀于志書、文獻、詩賦之中。
興修跨海大橋的“六功臣”
說到安平橋興建的“功臣”,有六個人不能不提,即祖派、黃護、智淵、趙令衿、黃逸和惠勝,如果離開了他們的貢獻,可能如今我們也就見不到安平橋屹立的雄姿了。
《安海志》援引《清源舊志》稱:“宋紹興八年戊午(1138年),僧祖派始為石橋,鎮(zhèn)人黃護與僧智淵各施錢萬緡為之倡。功將半,派與護歿,起十四載未竟。二十一年辛未(1151年),太守趙公令衿卒成之。其長八百十有一丈,廣一丈四尺,疏為水道三百六十有二,自為記,榜曰‘安平橋’。”《八閩通志》載:“安平橋在石井鎮(zhèn),宋紹興八年,僧祖派始議為石橋,鎮(zhèn)人黃護及僧智淵各施錢萬緡為之倡。”由此可知,最早是僧人祖派提議建造安平石橋的。他的這一想法,立即得到了安平鎮(zhèn)的富商黃護和僧人智淵的擁護。黃護和智淵二人率先各捐錢萬緡,倡建安平橋,同時向周圍群眾募捐籌集建橋資金,而后由僧人祖派主持建橋。
祖派,南宋紹興年間僧人,生卒不詳,時人稱之“慈惠禪師”。據(jù)《枯崖漫錄》和《閩書》載,祖派為泉州人,在開元羅漢寺落發(fā)為僧,后為承天寺的僧人。祖派還是一位水利專家,紹興六年(1136年),他曾受晉江縣令洪元英之委托重建晉江湮浦埭。清道光《晉江縣志·卷之八·輿地志·水利志》載:“紹興六年,邑人李密、李國表,復(fù)請筑于令洪元英,仍以僧祖派、體柔領(lǐng)其事,凡三年而成。時守劉子羽聞于朝,錫洪元英章服,祖派賜號慈惠大師。民為洪立祠,以祖派、體柔從祀。州人王瑀為記。”也正是因為祖派有修繕?biāo)こ痰慕?jīng)驗,故而黃護和智淵愿意跟隨他建造安平橋。
興建安平橋的消息傳開,晉、南兩地民眾紛紛響應(yīng),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形成一股強大的造橋力量。黃護不僅捐錢,還親自參與監(jiān)理建橋,操勞多年??上У氖?,在當(dāng)時建一座像安平橋這樣的石橋,是個浩大工程。紛繁蕪雜的事宜耗盡了祖派、黃護的精力,他們竟沒來得及等到橋梁竣工,便相繼辭世了。
祖派和黃護的過早去世,使得安平橋建設(shè)工程注定要成為一場“接力賽”。該橋在建造了近14年后,仍未落成。不過這一狀況在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得到了徹底的改變。是年,趙宋宗子趙令衿出任泉州知州,他應(yīng)士民之請,與新興化縣令黃逸(黃護之子)、僧人惠勝再度籌集資金,續(xù)建安平橋。

橋上中亭前立有石雕武士像,披盔戴甲,手執(zhí)長劍,形態(tài)威武。
據(jù)文獻記載,趙令衿一向是位敢說敢做、不怕事之人。靖康初(1126年)他在任軍器少監(jiān)時,就曾因直陳見解而觸怒皇帝被革職;復(fù)官后,在堅持抗金主張的張浚被罷官時,他又挺身而出“硬剛”朝廷,疏求挽留張浚,再遭罷官;第二次復(fù)官后,趙令衿先至德安府當(dāng)通判,而后才到泉州出任知州。有這么一位敢擔(dān)當(dāng)?shù)?ldquo;血性”官員主政泉州并續(xù)建安平橋,可以說是泉州人的福氣,也是安平橋的運氣。
黃逸,字德后,是黃護之子。他在南宋紹興年間為興化知縣,為政“根于至誠,尤崇尚學(xué)校,建議道堂”,是位“有賢名”的好官。安平橋建造未半,祖派與黃護便相繼離世,這對建橋民眾的士氣打擊頗大。所幸經(jīng)郡守趙令衿援促,黃逸秉承父志,再度倡修安平橋,為安平橋的完工立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有了趙令衿的主持、黃逸的倡建及董事,尚需一位“高級工程師”來負責(zé)安平橋的具體設(shè)計與建造,這項任務(wù)就落到了僧人惠勝的肩上。歷史文獻對于僧人惠勝的記載稀少,但此人在紹興六年(1136年)就已嶄露頭角了。那一年,時任泉州知州的劉子羽策劃重修州學(xué)。眾所周知,古時州學(xué)乃州郡官辦教育的主體,修建州學(xué)非同小可。劉子羽不敢大意,故“命浮屠惠勝等掌之”(《泉州重建州學(xué)記》),即令僧人惠勝等負責(zé)重修具體事宜。這次州學(xué)重修按左學(xué)右廟建制,增高舊基二尺余,在今址建成大成殿,殿前置東西兩廡,殿東建明倫堂,殿后為議道堂。明倫堂前為東西十二齋,“御書有閣,祭器有庫,祠房燕亭賓次庖廩之屬,一新輪奐”。同時疏浚由東南方流經(jīng)學(xué)宮的南溪支流,“濬青草池,內(nèi)潮汐于橋之下”,使學(xué)宮見山傍水,“江山增麗,亙古無前”。能把州學(xué)重修至“亙古無前”的地步,足見惠勝對于承建工程得心應(yīng)手。也正因此,趙令衿在續(xù)修安平橋時,才會想到要請惠勝再度出山相助。
果不其然,有了趙令衿、黃逸、惠勝等人合力修建,安平橋終于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十一月告竣。建成后的安平橋“其長八百十有一丈,其廣一丈有六尺,疏為水道者三百六十有二。以欄楯為周防,繩直砥平,左右若一,隱然玉路,儼然金堤,雄麗堅密,工侔鬼神”。通橋之后,險惡的海灣渡口變成坦途,與泉州內(nèi)陸腹地緊密相連,可謂四通八達,為安海港運輸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吸引更多商船通過安平橋?qū)⒇浳镞\輸?shù)饺莞鞯匾约?a target="_blank">漳州、廣州等。
趙令衿造福一方百姓,深得民眾擁戴,以芳名載入青史。而黃護、黃逸父子接力修橋同樣成為民間說不完的故事。為緬懷黃護的德善事跡,南宋朝廷曾追贈其為“晉江縣尉”,淳祐十年(1250年)泉州知州韓識在編纂《清源新志》時記述黃護事跡時稱:“為不沒人善,乃記其名,以垂不朽”。安海桐林古稱“呂林”,現(xiàn)今居住于此的黃氏族群即尊黃護為開基一世祖,桐林黃氏家廟內(nèi)迄今收藏著黃護、黃逸父子畫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