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19∶00至深夜 海鮮大排檔

泉州人的四季餐桌都離不開海鮮

漁船回港,帶來鮮活海產(chǎn)。

繁忙的漁港(陳曉東 攝)
泉州這個東方古港,有著傲人的最美海岸線。于是有了海風、海水以及海鮮的饋贈。
“人生若只如初見”,《木蘭詞》讀來令人感慨,保持一份本真的美好是多么難得。當國內(nèi)其他過度開發(fā)的海岸以吸引游客為目的被盛名所累,泉州沿海的許多漁村猶如海岸邊的一朵朵白蓮,經(jīng)歷時代的變遷、商貿(mào)的洗禮,卻始終保持著如初的美好。人們可以在潔凈的海灘上盡情地嬉戲、游泳,寧靜的燈塔始終佇立在亙古的礁石中,寵辱不驚,看云卷云舒。
漁業(yè)曾經(jīng)是向海而生的泉州人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重要產(chǎn)業(yè)。如今,沿海漁村里仍不少人從事與海洋捕撈相關(guān)的工作,隨處可見漁女們席地而坐,修補著碩大的漁網(wǎng),或是熟練地挖著海蠣……對于熱愛海鮮的“吃貨”們而言,泉州的確是萬里挑一的口福之地。
到碼頭選購活蹦亂跳的海鮮,是不少泉州人熱衷的消費方式之一。每當有漁船回港,碼頭的臨時魚市便火熱開張,魚攤內(nèi)擺放著數(shù)十筐剛捕撈上岸還活蹦亂跳的魚蝦蟹貝,品種多樣,質(zhì)量新鮮,價格也比市區(qū)的固定市場便宜了許多。
傍晚時分夕陽西下,開車馳騁在江濱路或是沿海大通道上,寬敞的馬路,遼闊的天際線,總能令人忘卻一天的煩惱,直奔味蕾的天堂之地。泉州沿海通道上的海鮮大排檔星羅棋布,傍晚時分開張,通宵營業(yè),滿足吃貨們的多種需求。尤其是每年的6月—10月,這里銷售的海鮮幾乎都是當日捕撈的新鮮貨,物美價廉,豐儉隨意。坐在海邊一邊欣賞碼頭美景,一邊與朋友“話仙”聊天,想猜拳的猜拳,想唱歌的唱歌,沒有什么比這樣的美食美景更令人愜意的晚間時刻了。
●泉州海產(chǎn)
泉州位于臺灣海峽西岸中段,海岸線長541千米,海域面積11360平方千米,近海漁場50.6萬公頃,海洋資源十分豐富。泉州的南部包括泉州灣南岸、深滬灣、圍頭灣遺跡、南安的石井港一帶,海岸線蜿蜒曲折,在海岬之間形成了深入陸地的海灣。岬灣相間,綿延不絕。大海及陸地相交的區(qū)域,孕育出無限的生機,這里是魚、蝦、貝、蟹的聚居地,是各種水禽、鳥類棲息的場所,是潮間帶各種生物生存繁衍的溫床,是大量食用甲殼類的來源地。從歷史與現(xiàn)實看來,種類繁多的魚類、貝類、藻類等海洋生物都與閩南人的民生與經(jīng)濟息息相關(guān),一年四季豐富的海產(chǎn)成為閩南人餐桌上的特色菜肴,尤其是時令海鮮,令本地人和來此旅游的饕客們食指大動。
記者手記
一座以歷史文化著稱的城市,擁有星羅棋布的文物遺址和依然鮮活的傳統(tǒng)民風。出于肆、入于邑,清明插柳、端午裹粽、冬至搓丸、新年買橘,在日復一日中守護傳統(tǒng),在歲月的起落中繁衍生息,久遠的歷史在這里變得觸手尚溫。
文化源自人類的生活,而生活又反映著文化。在古城的街道巷弄之間,世風、古跡、民俗、傳統(tǒng)建筑等文化資產(chǎn)俯仰皆是,在人與人的接觸與交流中,更能深刻感受到這塊閩南古地深厚的人文底蘊。華麗的辭藻和過度張揚的言語并不適合形容這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更多的風情和底蘊,藏在千年的青階石板上,藏在純樸的民間歌謠里,藏在代代相傳的民風里。所有塵封的故事,仿佛一壺香濃的鐵觀音,經(jīng)歷了歷史的浸泡、情感的過濾,傾倒在光影幽幽的茶杯肌理之中,等待人們啜飲回味。
有什么比清晨聽著小巷里傳出地道的閩南語吆喝聲更讓人感覺親切的呢?有什么比夏日傍晚三五成群圍坐在榕樹下品南音、聽講古更愜意的呢?祖先留下的東西,也許不是年輕人一朝一夕就能感受到的金貴,然而敝帚自珍,在峰回路轉(zhuǎn)、喧囂沉寂的時候,最初的本真,才是想起來讓人感動的東西。
時光流逝,步履不停,無論是離開這座城,抑或安守這座城,偶駐遐想:過盡千帆,仍是愛你。(記者 顏瑛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