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志難伸的博識輔臣

蔣德璟

蔣德璟出生在福全古城
蔣德璟,字中葆,號八公,是明代晉江福全村人。自古以來,福全一地建有城池,為泉州東南方的關鑰之所。城內早年俱為駐軍后裔,蔣氏亦是其中一支。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蔣德璟誕生于這座巍巍古城。其父蔣光彥進士出身,曾官至江西副使、廣東布政司參議之職,因忤當權者,致仕返鄉(xiāng)。蔣德璟從小接受書香教育,父親耿直的言行更是無時無刻不熏陶著他。這對其日后成長為一代著名政治家,發(fā)揮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明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放榜之時,德璟不負眾望,躋身二甲進士之列,同榜的還有林胤昌、黃道周等閩之名士。金榜題名后,德璟“選庶常,授編修”。庶常,亦即庶吉士,一般都是挑選進士中才學淵深且較有潛質者來擔任。從蔣德璟的履歷不難看出,剛中進士時的他已是頗具才干,并引起了朝廷的關注,故方能入選庶常。然而,當時朝政為魏忠賢閹黨所把控,正直的蔣德璟如何能忍受這幫閹黨為非作歹,更不會與他們同流合污。不久,蔣德璟就因忤逆魏忠賢被罷。清乾隆《泉州府志》載:“當館試時,魏閹薰灼,不入其樊,諸珰幾欲中以危法,與文震孟俱罷。”崇禎元年(1628年),明思宗朱由檢臨朝之后,蔣德璟得到了翻身的機會。崇禎十一年(1638年),蔣德璟起原官(編修),遷侍讀,移少詹事。
少詹事是掌管東宮內外庶務的職務,蔣德璟在這個職位上憑借其精明干練、達于時務的辦事風格,嶄露頭角。崇禎初年,大明王朝就已經陷入內憂外患的局面,德璟對于腐朽黑暗的官場吏治深惡痛絕,對于朝政更是“實心匡救”。《閩中理學淵源考》載曰:“(德璟)崇禎中歷官少詹事。召對,陳‘練兵練將法’甚備。又上‘救荒事宜’。”只要是事關國家大計,不管是練兵、練將,或是救荒,德璟都不愿置身事外,頻繁為朝廷獻計獻策。崇禎帝也頗為器重蔣德璟,不久便將他擢為禮部右侍郎,給予他更多展示才華的空間。明朝末年,政治腐敗,統治者為了茍延殘喘,以各種名目把連年征戰(zhàn)的負擔轉嫁到百姓身上。蔣德璟體恤民艱,為拯救百姓,他多次慷慨陳詞,陳明利害關系,要求制止霸占民田的行為,減輕賦稅,鼓勵墾荒,鞏固統治,防止天變。他的建言雖然大多得到崇禎帝的贊同,但在當時政局混亂、國庫虛空的情況下,遲遲未得到執(zhí)行。
崇禎十五年(1642年)六月,朝廷推選閣臣。崇禎帝在親自與蔣德璟對話之后,對他頗為滿意。首輔周延儒也推薦德璟,認為他學識“淵博,可備顧問,文體華贍,宜用之代言”。崇禎帝遂同時擢升蔣德璟、黃景昉、吳甡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蔣德璟由是成為閣臣。德璟入閣之后,恰逢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第三次進攻開封。鑒于前兩次強攻開封皆吃敗仗,這回李自成采用的是圍城戰(zhàn)略,試圖逼迫開封城不戰(zhàn)而降。福全蔣氏家族素享武功威名,蔣德璟從小耳濡目染,對于軍事自也有其一番見識。聞知開封被圍后,他立即主動請纓,要“馳往督戰(zhàn)”,可惜卻被崇禎帝婉拒。數月后,開封被李自成攻陷。蔣德璟憂心邊關,第二年向崇禎帝進呈《兵備冊》,“上深嘉之”。這還不算完,他接連再進《薊密山永》《薊永三衛(wèi)考》《守邊乞賞各部落》,以及《守邊賞彝考》《大寧三衛(wèi)考》等近40個奏本。遺憾的是,那時明王朝早已病入膏肓,無力挽回殘局,蔣德璟這些奏本最終被束之高閣。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進占西安,建立大順政權;二月,清兵也已然入關。蔣德璟雖深知明室大勢已去,但作為閣相他忠心赤膽,復力陳“練餉殃民”之弊。結果引得崇禎帝震怒,斥責于他。據《閩中理學淵源考》載,第二天,“德璟具疏引罪”,并于“三月二日去位”。不久,大順軍攻破京師,蔣德璟無奈之下南逃返鄉(xiāng)。
崇禎帝在煤山上吊自殺后,福王朱由崧由馬士英等擁戴監(jiān)國于南京,召蔣德璟入閣。蔣德璟卻依舊愧疚于之前不能挽救國運,自陳三罪,固辭不受。翌年(1645年)六月,唐王朱聿鍵被擁立于福州,稱隆武帝。蔣德璟與何吾騶、黃景昉均受召起用。此時的蔣德璟,對恢復明室仍抱有一絲幻想,這也表明他對明王朝確實忠心耿耿。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蔣德璟由于足疾嚴重,只得懇求罷離,隆武帝許之。
德璟回到泉州后,病情不斷惡化。是年九月,唐王朱聿鍵兵敗遇害,對蔣德璟更是巨大的打擊。清乾隆《泉州府志·蔣德璟》曰:“九月,唐王敗,德璟涕泣不食,卒于家。”蔣德璟給后世留下了諸多論著,有《敬日堂集》10卷、《視草》10卷、《奏疏》10卷、《中興一統鏡》1卷、《榕壇十八答》1卷、《經珠》1卷及《愨書》《詩文集》等。其著述之多,涉及面之廣,令人咋舌??上环陼r,縱有滿腔豪情,也只能盡付東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