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新不忘原汁原味

顏昌瑞與“嗦啰嗹”示范隊合影。受訪者 供圖
1976年,時任安海文化站站長的顏昌瑞召集老藝人,推出新組織的“嗦啰嗹”民俗表演隊,再次轟動安海。隨著當地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嗦啰嗹”開始煥發(fā)蓬勃生機。
比如,面對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商店和工廠,“采蓮”時所說的吉祥語也在不斷與時俱進——“龍王‘采蓮’采套房,主人生活日日紅”,這里的“套房”一詞,就是衍生的新詞匯。每到一地,“采蓮”隊伍說的吉祥話都不一樣,需要旗手和花婆提前做好準備。
“旗手、花婆、鋪兵這三個角色,是‘嗦啰嗹’的‘骨’和‘魂’。”顏昌瑞說,近年來,“采蓮”隊伍也在不斷擴大,旗手、花婆這些主要角色由原來的一人增加至四人或六人,其他角色也相應增多。
此外,“嗦啰嗹”表演的“陣頭”也得到了擴充,不僅增加了“十音陣”“五音陣”“南音隊”“大鼓吹陣”和“爪哇鐘陣”等民間音樂,還有“涼傘舞”“踩球舞”“拍胸舞”“花姑陣”和“妝人陣”等民間舞蹈。“這些群眾喜聞樂見的‘陣頭’,增添了節(jié)日的喜慶氣氛,使整個隊伍顯得千姿百態(tài),表演豐富多彩。”顏昌瑞表示。
一邊突破創(chuàng)新,一邊也有堅持。“鋪兵”腰間裝酒的夜壺較重且易碎,有的隊員想換成塑料的壺,這一提議,顏昌瑞堅決反對。他說:“這樣味道會變,我們要保留原汁原味。”據了解,安海也曾出現過一些“變味”的“嗦啰嗹”表演隊,有的為了氣氛熱鬧,竟然加入北方音樂和東北民歌,甚至請來西洋樂隊演奏。在顏昌瑞看來,這都是不可取的。
心系安海民俗文化

86歲的顏昌瑞談起“嗦啰嗹”依舊充滿激情。東南網記者 林婕攝
栩栩如生的“龍王頭”木雕、規(guī)范的服飾道具、經過訓練的演員、專版制作的“嗦啰嗹”民謠音樂片……為了向大家展示“嗦啰嗹”民俗文化的本來面貌,顏昌瑞組織了一支鎮(zhèn)文化站直屬的“嗦啰嗹”示范隊,把零散分布的民俗表演搬上舞臺,用舞蹈、戲曲等表演形式展示。
多年來,他參與策劃了超過千場的基層群眾文體活動。他說,組織示范隊既可以向安海全鎮(zhèn)的六支“采蓮”隊傳授傳統(tǒng)的表演技藝,從而保留民俗表演風格,又可以滿足重大節(jié)慶日及上級調演等活動的表演需求。2002年,“嗦啰嗹”亮相首屆中國泉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節(jié),節(jié)目將舞臺表演與民俗表演合二而一,分成“整裝待發(fā)”“亮相展招”“打趣逗笑”“‘采蓮’特技”和“載歌載舞”五個場次,驚艷了海內外的無數觀眾。去年,85歲的顏昌瑞還執(zhí)導了“晉江市(安海)第八屆兩岸端午民俗文化節(jié)開幕式文藝晚會”及晉江市(安海)第四屆中秋文化節(jié)暨國慶70周年大型文藝晚會。

在顏昌瑞和老藝人的努力下,安海鎮(zhèn)有許多小演員參與到“嗦啰嗹”民俗表演中去,畫面甚是逗趣。受訪者 供圖
作為非遺傳承人,顏昌瑞也深諳“從娃娃抓起”的道理。他時常到晉江安海職業(yè)中專和安海養(yǎng)正小學等學校授課,舉辦“嗦啰嗹”民俗活動進校園活動。“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民俗文化創(chuàng)作活動,能更深入地鉆研和發(fā)揚‘嗦啰嗹’民俗文化。”他告訴記者,包括“嗦啰嗹”民俗文化在內,在安海鎮(zhèn)曾出現、演出過的民間文藝有76樣,目前只傳承了三分之二。正是因為心系安海的民俗文化,雖已86歲高齡,但顏昌瑞的創(chuàng)作力不減當年,新創(chuàng)作的《安?;▋合恪返裙?jié)目正盼著在中秋國慶兩岸文藝晚會上與觀眾見面。
受疫情影響,今年端午節(jié),安海無法舉辦“嗦啰嗹”等民俗活動,顏昌瑞覺得很惋惜。他紅著眼眶對記者說:“對別人而言,一年可能沒什么,但對我來說,一年很重要,年紀大了就更力不從心了,能為安海民俗傳承做得就更少了。”
歲月,在這位耄耋老人的臉上刻下了重重痕跡,卻絲毫掩蓋不了他多年如一日對鄉(xiāng)土文化事業(yè)的滿腔熱情。歷盡千帆,顏昌瑞的一雙慈目,始終注視著傳承路上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