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 物 名 片
李引桐(1913年—2002年),旅泰馬來西亞華人,祖籍福建泉州南安,享譽海內外的實業(yè)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會活動家。功勛卓著,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楊尚昆、喬石、李先念、李鵬等的親切接見,多次受邀參加國慶觀禮。
李引桐:赤誠愛國的共和國“一等功臣”
臺海網6月16日訊 據泉州網報道 他是為中馬建交做出突出貢獻的“和平使者”;為支援“抗美援朝”無償捐獻大量橡膠;冒險為中國引進橡膠種植,填補我國種植和生產橡膠的空白,被稱為中國“橡膠之父”;愛國愛鄉(xiāng),捐巨資發(fā)展家鄉(xiāng)及祖籍國各地的教育、醫(yī)療等社會慈善事業(yè);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等功”、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級和平勛章。

1965年5月,周總理會見李光前伉儷、李引桐(右三)伉儷。
1.敢闖敢拼 寒門子弟成橡膠巨子
1993年6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部、中央軍委授予李引桐“一等功”,并頒發(fā)給他一枚國家一級和平勛章,以表彰他在中馬建交中所做的貢獻。一位馬來西亞華人被授予這一沉甸甸的榮譽,而且是因為有功于中馬建交,這一消息讓很多人震撼:李引桐何許人?
1913年初,李引桐出生于南安市梅山鎮(zhèn),與被譽為“星馬一代完人”的李光前是堂親。李引桐的父親李國外是個鄉(xiāng)村醫(yī)生,在村里開了一家小藥鋪。他為人善良,經常為鄉(xiāng)民義診送藥,藥店收入時常入不敷出。李引桐12歲那年,家里遭土匪打劫,父親差點被綁架,再加上彼時軍閥混戰(zhàn),李國外就帶著還在念私塾的李引桐背井離鄉(xiāng),到新加坡投靠李光前。
到了新加坡之后,李光前見李引桐年紀小,安排他繼續(xù)接受教育。半年后,李國外受李光前委托回梅山辦學,李引桐隨父親回國繼續(xù)求學。小學畢業(yè)后,李引桐考入泉州培元中學。畢業(yè)后考上晉江東湖師范學校,可惜因為戰(zhàn)亂,該校停辦,李引桐被迫中止學業(yè)。
1934年,21歲的李引桐再次遠渡南洋,投靠李光前。經過幾年的學習、成長,再次站在李光前面前的李引桐,早已不是當年那個淘氣的孩子了,李光前見他有文化、有見識,有意培養(yǎng),便派他到馬六甲橡膠工廠去收購原料,從基層做起。短短一年內,李引桐迅速脫穎而出,隨后幾年里,先后在南益集團的安順、芙蓉、吉隆坡等分行掌管財政,并逐漸參與公司決策。
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東南亞幾乎全部落入日本人之手。李光前的產業(yè)被沒收,員工失業(yè),李引桐不得不冒險做起被稱作“走私”的大米生意,幾年間,他敢闖敢拼,積攢下一筆可觀的財富,并購得100英畝荒廢的橡膠園。
戰(zhàn)爭結束后,李光前的南益公司財產被歸還,李引桐被聘為南益公司的總巡,全權處理當時最為棘手卻想大力發(fā)展和擴張的泰國橡膠業(yè)務。不久,他被任命為泰國南暹公司的總經理。在短短的時間內,泰國南部的橡膠業(yè)務有了飛速的發(fā)展。
1954年,南暹公司面臨債務危機,李光前決定放棄,李引桐便與朋友一起貸款買下了該產業(yè),創(chuàng)立了泰國德美行有限公司,任董事長。在他精心經營下,德美行的標準膠生產和出口逐漸在泰國獨占鰲頭,成為橡膠出口的“超級王國”,李引桐也成為繼陳嘉庚、李光前之后的第三代膠業(yè)巨子。

1956年9月,李引桐偕新、馬代表團抵京參觀訪問,受到周總理親切接見。
2.引種橡膠 被譽為中國“橡膠之父”
事業(yè)有成的李引桐,沒有獨善其身,他時刻不忘祖籍國和家鄉(xiāng)、不忘華人華僑在海外所受的屈辱,終其一生都把祖籍國的強大、利益置于自己的生命之上,在許多方面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功勛卓著,其中,最有影響力之一的,便是將橡膠引種到中國。
李引桐的次子李競敏說,昔日中國落后,華人沒有地位,有許多諸如“華人初到新加坡時必須關一星期沖洗消毒,才被準許居留”等屈辱的做法。父親意識到,海外華僑華人要真正揚眉吐氣,只有祖籍國繁榮富強,這是父親終生以身許國、渴望中華民族強大的內在動力。
在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彭兆榮教授撰寫的《從苦力到巨子——李引桐傳奇》一書中,詳細講述了這一復雜而危險的歷史事件。在工業(yè)化時代,橡膠是工業(yè)、科技、醫(yī)療、交通、日常生活等諸多領域的重要原料,戰(zhàn)爭時期,更是特種軍事戰(zhàn)略物資。橡膠樹對自然條件有著特殊的需求,當時,泰國、馬來亞、印尼是世界最主要的天然橡膠生產和出口國,中國并沒有能力通過種植膠樹來生產天然橡膠。
朝鮮戰(zhàn)爭期間,天然橡膠作為特種軍需物資,自然成為帝國主義用于限制中國的重要原料。“國家有難,我理應分憂,不能袖手旁觀。”李引桐急祖籍國之所急,利用他在香港的南宗公司進出口業(yè)務之便,由泰國經香港、澳門兩地,輾轉捐贈大量橡膠給國內,數量達21萬噸之巨。一起運回國的,還有急需的醫(yī)藥和醫(yī)療器材,為共和國解了燃眉之急,做出了非凡貢獻。
在那個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下,偷運橡膠到中國,被當地國發(fā)現后可能要背上嚴重罪名,或因此喪命,為了祖籍國的安全和發(fā)展,李引桐不惜冒險。盡管數量如此龐大的橡膠,對遭層層封鎖的新中國意義非凡,但李引桐很快意識到,這些不過是杯水車薪,要從根本上解決缺乏天然橡膠的問題,必須在國內引種橡膠。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國防以及經濟建設的需要,李引桐經過多次秘密返回國內考察后認為,海南島可以用新技術種植橡膠,他開始籌劃將外國的橡膠樹種引回國。
為了選擇最適合海南種植的橡膠種子,他多次秘密前往海南島,四處走動,選擇膠園地址,與技術人員一道測定土壤成分、類型,向島上居民了解一年四季的天氣情況……
1956年,李引桐將精心挑選的橡膠枝條巧妙包裝好,歷盡千辛萬苦和種種危險,將橡膠樹苗引進國內,并在海南島試種成功,建立起我國第一個橡膠種植基地,創(chuàng)造了橡膠種植史上的一個奇跡。
為了提高橡膠栽培種植技術,李引桐又秘密聘請專家到海南島傳授橡膠栽培技術,指導改革落后的“煙膠片”的生產方式,他還購買、引進國際標準膠TTR生產新設備、新工藝,并向有關方面贈送大量產品檢測儀器,使中國的橡膠業(yè)從栽培管理到生產檢測均達到了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
鑒于李引桐在中國橡膠種植上的突出貢獻,我國用“桐1號”“桐2號”“桐3號”等“桐”字號為橡膠品種命名,李引桐也因此被譽為中國“橡膠之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