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氏宗祠建筑構(gòu)件精美,古風猶存。
搭救忠良 不遺余力
崇禎十三年(1640年),景昉升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該年八月,震驚朝野的“黃道周案”爆發(fā),此案牽扯面廣,致使大批忠良下獄,也將急于救人的景昉推上風口浪尖。
大臣黃道周是個素來敢于忠言直諫的人,之前因在御前會議時,當面頂撞崇禎帝,被連降六級,調(diào)任江西按察司勘磨(即待查之意)。崇禎十三年八月,巡撫江西右僉都御史解學龍薦舉黃道周,結(jié)果被大學士魏照乘以“濫薦”為由告發(fā)。崇禎帝正在氣頭上,立即下令削黃道周、解學龍二人籍,并以“黨邪亂政”為由打入刑部大牢。這樣一來,群臣嘩然,因為大家都認為這二人是清鯁忠良。于是戶部主事葉廷秀、監(jiān)生涂仲吉因疏救道周而下獄論戍。編修黃文煥、吏部主事陳天定、工部司務(wù)董養(yǎng)河、中書舍人文震亨,也因疏諫下獄。孫嘉績、楊廷麟、劉履丁、董養(yǎng)河……一批官吏也因探視道周而受株連下獄。連刑部尚書李覺斯,亦因擬道周之罪“太輕”,被削籍歸鄉(xiāng)。
眾人越是搭救黃道周,越讓疑心病很重的崇禎帝覺得這里邊有問題。這一系列捕拿大臣下獄的“騷操作”,也讓滿朝文武噤若寒蟬。不過,黃景昉卻是個例外。他曾先后到獄中探望黃道周、葉廷秀,“旋為緝事者偵知,禍幾不測云”,不過最終憑著皇帝對其信任而逃過一劫。不久,景昉利用講筵之機以“用舍喜怒之間,須再加斟酌”規(guī)勸崇禎帝,試圖營救黃道周,無果。黃景昉此舉被司寇劉澤深看在眼里,劉澤深對他說:“知公講苦心,言言規(guī)諷。”對景昉表示贊賞。
崇禎十三年十二月,黃景昉升詹事府詹事;崇禎十四年(1641年)四月,以原官改掌翰林院印。在掌管翰林院印后,黃景昉便與吏部尚書李日宣密商復(fù)用之前遭廢謫諸臣,并擬下了以羅喻義為首的第一批九人名單,計劃由李日宣奏報崇禎帝。但是此次奏報未達成效。黃景昉偕大臣蔣德璟、王家彥到大學士謝升處求其搭救黃道周,不料謝升卻唉嘆著認為黃道周必死無疑,不肯出面相救。挽救忠良的行動再告受挫。
事態(tài)在周延儒復(fù)相后有了轉(zhuǎn)機。崇禎十四年九月,皇帝起用前大學士周延儒,令其入閣。周延儒的門生、故人皆力請其解救黃道周。十二月,刑部正準備為黃道周擬罪,周延儒出面求情,崇禎帝遂定黃道周永戍辰州衛(wèi),解學龍、涂仲吉、葉廷秀等也皆得保全,算是網(wǎng)開一面了。黃景昉聞訊長吁一口氣,感嘆道:“及是黃、解、葉、涂諸公俱保全無恙,疑有神靈擁護力。”
崇禎十五年(1642年)正月,景昉疏請召還之前被逐的修撰劉同升、編修趙士春,至九月時,兩人皆官復(fù)原職。六月,黃景昉與蔣德璟(晉江福全所人)同日入閣,史稱“溫陵盛事”,后黃景昉加太子少保、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八月,在一次召對時,黃景昉與周延儒、蔣德璟竭力在皇帝面前推薦復(fù)用黃道周,認為黃道周品質(zhì)清修、學識淵博,順便訴說黃道周家貧子幼之苦。崇禎帝心有所動,不久,黃道周“得賜復(fù)官”。黃景昉又在崇禎帝面前極言葉廷秀“清苦力學”“銜恩負昝圖報狀”,試圖促其復(fù)官,但沒有成功。后來,景昉還為下獄的劉宗周、姜采、熊開元等大臣尋求寬宥,雖皆未能如愿,但景昉援救忠良的義舉卻令世人贊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