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英才,邱養(yǎng)浩曾力薦俞大猷
邱養(yǎng)浩是“名門之后”,在余姚地方政績出眾,樹立“忠義”之風;鐵面無私,以澄清之氣治理川蜀;與俞大猷二人英雄相惜

邱氏家譜揭示族源

《遵巖集》內(nèi)有《丘中丞傳》
本期人物簡介
邱養(yǎng)浩:字以義,號集齋,明代晉江人,正德辛巳(1521年)進士,曾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四川。王慎中贊他“公材過人,千里一騁,在觚有稜,在錐有穎”。
核心提示
邱養(yǎng)浩在官場上可謂一波三折。他既受過貶謫,又下過詔獄,還備受謗擊,但在地方為政之時,照樣指畫利病,痛懲墨吏,毫不顧忌個人安危得失?!蹲駧r集》及不少地方史志,皆有載其史跡。
學(xué)業(yè)有成 蟾宮折桂
據(jù)《泉西錦塔邱氏家譜》《清源邱氏舊譜引》《瓊山邱氏族譜》等譜牒記載,邱氏(即丘氏,古今通用,以下皆同)入閩始于西晉末永嘉之亂時,當時“中原版蕩”,晉參軍給事中邱夷攜眷與八大衣冠姓氏入閩,邱夷遂為邱氏入閩始祖。夷生有五子:長子邱永之居大安,傳崇安派;次子邱困之居建溪,傳建安建陽派;三子邱全之居延平,傳延平派;四子邱成之居福州,傳福州派;五子邱元之居晉江清源,傳泉、興、汀、漳諸派。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永嘉儒學(xué)教諭吳禮所撰《邱氏舊祠堂記》稱,邱氏世家在城之西南臨漳門內(nèi)植福里,舊有祠堂,因喪亂“殘毀殆盡”。迨至宋末元初,邱氏出了位大名人邱葵,著有《易解義》《書解義》《周禮補亡》《丘釣磯詩集》等。元初,清源邱氏有族裔留居海南繁衍,遂造就邱氏“瓊山派”。后來,“瓊山派”又有族裔回傳晉江,故泉、瓊兩地邱氏自古便互有通往。
邱養(yǎng)浩生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他是明代晉江理學(xué)名家邱瑗之子,亦是邱葵之十世裔孫,算得上“名門之后”。在父親邱瑗的悉心督導(dǎo)下,邱養(yǎng)浩也是學(xué)業(yè)有成,先是舉于鄉(xiāng),后來參加秋闈,順利蟾宮折桂,一時鴻運高照。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之四十二·明·列傳》載曰:“邱養(yǎng)浩,字以義,號集齋,晉江人。正德丙子(1516年)鄉(xiāng)薦,辛巳(1521年)進士,授余姚知縣。”

邱氏譜牒內(nèi)收藏的邱氏入閩始祖邱夷畫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