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暉 繪)
繳稅后無利潤 代購生意不好做
與李鴻有同樣感觸的還有吳敏(化名),她從事海外代購已有近10年時間,《電子商務法》的實施,對代購行業(yè)沖擊較大,她仍處在觀望狀態(tài)。
從事代購行業(yè)時間久,吳敏通常有備貨,一般都把比較熱門的商品買來備著。今年以來,她已經(jīng)不備貨了,只有客戶需要才會幫忙購買。“以前手機一有消息,馬上回復,生怕耽誤生意,現(xiàn)在很久才看手機一次,因為看了也沒用。”吳敏說,要成為一名合法代購,不僅意味著要統(tǒng)一登記管理并繳納營業(yè)稅額,更意味著他們的利潤主要來源——國內(nèi)外同樣商品因進口稅率不同造成的價差,從此消失殆盡。這種沒利潤的事情,基本沒人愿意做。
吳敏說,以代購中常見的某品牌精華液為例,國內(nèi)專柜售價為760元/50ml,國外銷售價格價格是610元/50ml。如果走正常清關模式,完稅后的價格是804元(包括5%的進口關稅、15%的消費稅和17%的增值稅,假設在每年2.6萬元限額內(nèi)按70%繳納消費稅與增值稅)。如果采取人肉代購和郵寄的方式,一旦被海關抽查到,需要繳納50%的行郵稅,代購成本為918元,遠遠超過了國內(nèi)售價。也就是說,如果正常繳納稅率,那么代購幾乎沒有利潤可言。如果是碰到攜帶奢侈品被查的話,大半年的代購都白做了。“我一個同學,為家里親戚朋友帶了幾件奢侈品,結果在過海關時,被查扣下來,交了1萬多元的稅收,才能過關。”吳敏說,這樣的稅收加下去,跟在國內(nèi)購買沒什么差了。
吳敏說,她目前已經(jīng)暫停接單,是否轉為合法代購,還需再觀望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