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6月23日訊 據(jù)福建日報報道,德化瓷是泉州德化的一張“金名片”,從新石器時期就有燒瓷記載。德化陶瓷以“白”見長,瓷雕技藝享譽天下,早在宋元時期燒制出晶瑩如玉的瓷器,就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出口商品,被譽為“中國白的故鄉(xiāng)、瓷藝術的搖籃”,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白瓷的燒制技藝如今達到顛峰,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
德化現(xiàn)有陶瓷企業(yè)3000多家,從業(yè)人員10多萬人,2018年產(chǎn)值328.5億元,是全國最大的陶瓷工藝品生產(chǎn)和出口基地、國家級出口陶瓷質量安全示范區(qū),獲評中國瓷都、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榮膺全球首個也是至今唯一一個世界陶瓷之都。
那么,德化瓷到底是怎樣“出窯”的,德化的匠人們又在做什么?記者近日走進德化一探究竟。
體驗制瓷過程 感受千年瓷都魅力
6月19日,夏日的午后,天氣有些悶熱難耐,記者走進德化縣潯中鎮(zhèn)城東工業(yè)區(qū)世尊陶瓷公司制胚車間,寬敞的空間被十多張案臺填充著,一排敞亮落地窗前,十多位師傅坐在各自的操作臺前,雙手靈巧地在快速旋轉的小轉盤上搓出形狀各異泥器皿。操作臺的對面,依墻堆著一包一包“泥巴”,李實溫告訴記者,這可不是普通的泥巴,這些就是著名的德化白瓷的原料“瓷泥”。白瓷“拉坯”用的泥非常講究,里面各種微量元素的配比直接影響著白瓷的質量。

李實溫(右)取出一個瓷器成品,和至尊陶瓷公司負責人李明堂在細細查看。
今年51歲的李實溫是德化桂陽鄉(xiāng)洪田村人,從事陶瓷燒窯工作20年了,起初他在陶瓷廠從事倒坯、壓坯等工作。后來他覺得燒窯工是個技術活,就轉為陶瓷燒窯,從此也愛上了這份工作,在德化也算是“年輕”的老窯工了。
半年學會拉胚 五年學好修胚 陶瓷成型不容易
“揉泥”是制作瓷器的第一步。李實溫用線切了一塊事先和好的泥放在桌案上,像揉面一樣揉了起來。記者看著“揉泥”似乎很“家常”,便也上手試了試,但是剛揉了一會兒,一旁的李實溫搖了搖頭,“泥不是這樣揉的。”李實溫告訴記者,揉泥“胡揉一氣”,要勻速地向一個方向揉,把泥揉勻揉透,將里面的空氣全都擠出來。
“如果沒揉勻,器皿各個部位燒制后收縮程度就不一樣;如果殘留空氣,燒制時瓷可能炸裂。”李實溫告訴記者。
一小塊瓷泥搓揉了半個小時,李實溫使勁拉扯,又用拳頭使勁砸了幾下泥團,點點頭說,“成了。”記者聞言,也學著李實溫抓起泥團使勁拉扯,發(fā)現(xiàn)搓揉過的泥團更有韌性,手感更細膩綿潤。
“現(xiàn)在可以‘做造型’了。”李實溫告訴記者,現(xiàn)在做瓷器,瓷坯也有用機器或模具成型的,但比手工“拉坯”要抵好多個擋次。所以德化白瓷眼下還是以手“拉坯”居多。“從明代開始,我們德化瓷藝人就利用當?shù)貎?yōu)質的高嶺土,使用捏、塑、雕、刻、刮、接、貼等八種技法制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調素雅,享有‘象牙白’、‘中國白’和‘國際瓷壇明珠’的美譽,成為中國白瓷的代表。鄭和下西洋所帶的瓷器中,就有福建的‘德化瓷’。”李實溫說起德化瓷如數(shù)家珍,神情很是得意。
“‘拉坯’就是將泥巴簡單地做出想要的瓷器的形狀。”李實溫一邊向記者解釋,一邊開始操作。在旋轉的工作臺上,“拉坯”開始了。李實溫給手上沾了水,讓泥可以圓滑地成型,隨后握住泥慢慢向上,及至頂端時用拇指扣住“圓泥柱”的中心,不一會兒一個碗狀的“坯”就做好了。記者試了試,卻總是在向上的時候讓“圓泥柱”成了“比薩斜塔”。李實溫告訴記者,雙手的用力要均勻,才能不讓泥倒向一邊,可就是一句簡單的“用力均勻”,李實溫說道,“沒有半年功夫絕對做不到。”
拉完坯后,濕漉漉的“坯”要放在陰涼通風處,讓“坯”全身均勻地晾至半干,才能進行下一步——“修坯”。因為是手工捏制,剛晾干的瓷坯顯得沒那么“精細”,為了讓白瓷細節(jié)更漂亮,所以要進行“修坯”。同樣是旋轉的工作臺,師傅們再用不同的刀具對青瓷的各個部位進行“修理”。
記者數(shù)了數(shù),光是刀具的種類就是9種,長刀、短刀、彎面刀……各式各樣,不同的刀具被用來應付不同的造型。修坯時,師傅也保持著絕對的安靜,哪怕只是喘個氣這樣細微的動作,都可能讓刮蹭的厚度偏差那么一丁點,從而毀了整個瓷坯。李實溫說,這樣的氣定神閑,練上五年左右才能初具功力。
聽完李實溫的介紹,記者觀察發(fā)現(xiàn),所有轉盤都在順時針旋轉著。李實溫告訴記者,因為揉泥時有固定的搓揉習慣,所以揉的泥放上了工作臺,也要順著搓揉時的方向操作。“經(jīng)過千百次揉捏的泥是有自己的內里的紋路的,在拉坯和修坯時,我們可不能一不小心‘頂’著這些紋路捏型刀刮,不然刀頂在了紋路上,可能刮下整塊的泥坯。”修好的坯經(jīng)過簡單的素燒,模具才算是真正成型。
李實溫還介紹道:“我們的陶瓷在技法應用上,明代德化瓷大師何朝宗在前人經(jīng)驗基礎上,開創(chuàng)了捏、塑、雕、刻、刮、削、接、貼的八字技法,沿用至今。在創(chuàng)作中,工匠充分利用瓷土的可塑性,裝飾和刻劃并用,將工藝美與材質美融為一體,注重器皿整體造型的同時,強調內心世界的刻劃,靜中有動,形神兼?zhèn)?,賦予作品以生命力和感染力。”
一窯燒12小時左右 溫度高達1300多攝氏度
“更難的是燒制,陶瓷三分靠做,七分靠燒。燒制過程中的每個細節(jié),溫度的高低、時間的長短、氣候的變化、爐內氣壓的大小每個因素哪怕有著細小的變化都會影響整個窯燒出的瓷的質量。”
隨后記者跟隨李實溫來到生產(chǎn)車間,推開大門,一股熱浪撲面而來,溫度比太陽光下還要高出許多。八個有大有小的窯爐分布車間內,大的有4立方米,小的也有2立方米大。李實溫介紹,隨著電、天然氣等新能源的出現(xiàn),德化改變了以柴火、焦油燒窯的歷史,取而代之的是電、天然氣窯。廠里兩個大的天然氣窯和六個小電窯都由他負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