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護大自然的《水尾樹碑》

虹山的《水尾樹碑》已是文保單位
來到洛江區(qū)虹山鄉(xiāng)虹山村,腳下走的是山路,身旁是成蔭的綠樹,走路似乎都帶著颯颯涼風。這里山水隱村落,村落連山水,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有著“天然氧吧”的美譽。在虹山村中,有一方十分醒目的護林石碑,篆額“水尾樹碑”。這是清代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虹山村人彭建立的鄉(xiāng)約碑,意在保護磻溪(古稱滌溪)旁的樹林。整個碑刻有300字,內(nèi)容豐富,言簡意賅。
從碑刻的內(nèi)容看,《水尾樹碑》為一通典型的民間護林碑。這類護林碑多屬民間自發(fā)形成的、自我約束的性質(zhì)。該碑刻啟首處就曰:“蓋聞甘棠遺愛,戒剪伐于南國。山蓁流徽,傳美人于西方。”這里借用“甘棠遺愛”的典故,指出古代周人曾因懷念召伯的德政而禁止砍伐甘棠樹。另外,碑刻指出山榛這種樹木別看它不起眼,用它制作而成的琴可彈出美妙的聲音。這是想說明樹木的用處很廣。之后,碑文稱“吾鄉(xiāng)滌水虹山,素稱勝概”,鄉(xiāng)里風景如此優(yōu)美,有什么理由去破壞它呢?因而提出:“自茲以往,姓無論同異,房無分強弱,不得私自砍伐,致累風水。如有砍伐,復蹈前非,立即率眾,共誅,決不寬縱,各宜凜遵毋違!”最后還加上兩條附注:“一禁:盜砍伐松柏雜木及茅草者,罰戲一臺、餅十斤;一訂:松柏雜木或被風雨損壞,公議出賣不得私自搶奪盜砍。”如今虹山一帶擁有生機盎然的原始森林,不能不說也得益于這塊護林碑以及當時彭建等人的高瞻遠矚啊。
據(jù)悉,虹山《水尾樹碑》是全國較早的護林石碑之一,它承載著虹山先人艱辛和不朽的護林歷史。它的內(nèi)容細致入微,對生態(tài)保護都有明文規(guī)定,可謂傳統(tǒng)文化中愛護大自然的經(jīng)典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