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鄉(xiāng)愁”聚人心 西街后人接力保護古城
“千百年來,開放、包容的精神滲透在這片土地上,也深入到每個老西街人的心中。一條老街,見證這座古城的滄桑與厚實。”近年來從事古城保護與提質(zhì)工作的市古城辦副主任黃團峰是紫云黃氏后裔,他激動地說,先輩紫云黃氏始祖黃守恭以開放、包容的思想大力發(fā)展海上貿(mào)易,使得泉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而老街也因海上貿(mào)易的繁榮,匯聚了不同地域的文化,進而形成如今人氣旺盛的多元化古街盛景,“身為后人,深感做好古城保護與提質(zhì)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也為歷屆市委、市政府的果斷決策和持續(xù)主動作為點贊。得益于啟動古城保護提升工程,今天才能欣喜地看到央視《記住鄉(xiāng)愁》原汁原味又讓人怦然心動的老街實景實情實物紀錄。”
遠在菲律賓的90歲華僑李健生,通過在泉州的孫女李女士的視頻直播看到了這集紀錄片,半個小時時間里,老人家靜靜盯著屏幕。“我爺爺小時候常常去西街玩耍,看到熟悉的路、開元寺的雕刻、古早小吃時,嘴里一直念叨著記得這里。爺爺因為身體原因已經(jīng)快20年沒回家鄉(xiāng)了,片子里滿滿都是他的鄉(xiāng)愁。最后我看到他眼中泛著淚光。”李女士說道。
“這一條包容的老街,中西合璧、東西交融。這是一條大愛的老街,民風摯誠、厚德無私。多元文化在刺桐城里激蕩融合,使泉州人的精神世界格外豐富,展現(xiàn)出多姿多彩、內(nèi)涵包容的古城氣質(zhì)。”西街老居民洪泓不僅親自在紀錄片里擔任受訪嘉賓,更在朋友圈里不斷推介西街文化,講述西街故事。
朋友圈里,關于《海絲起點 閩南古韻》的討論刷屏了。“30分鐘看了覺得不過癮,這條老街,需要一個系列來完成對她的靠近與親密、反觀與洞悉。”泉州師院張燦榮老師寫道。“魏懷陽老師帶領古城講解員們參與協(xié)助拍攝,感覺非常自豪。”古城講解員陳萍激動之情溢于言表。“西街是泉州的地標性建筑,人文景觀、民俗文化厚重,可以說是閩南文化的縮影。”網(wǎng)友雕琢時光留言。“關于西街的鄉(xiāng)愁不會因為紀錄片播完而終止,掌聲屬于有歷史積淀和故事的泉州西街,屬于央視攝制團隊的精湛表達。”參與拍攝的泉州廣播電視臺編導說道。
一個月來,泉州頻頻登陸央視。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鏡頭聚焦的背后,是城市品牌力和影響力的不斷提升,而紀錄片的播出,更讓泉州文化符號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