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造詣驚人
蔡襄最著名的書除了《荔枝譜》外,還有《茶錄》。這是繼陸羽《茶經(jīng)》之后的又一部茶葉專著,它向世人介紹了茶葉品質、茶葉保存、品評方法,以及制茶工具、品茶器具等方面的知識。據(jù)仙游蔡襄文化研究院顧問陳德鑄介紹,蔡襄在擔任福建路轉運使時,負責福建貢茶的監(jiān)制。當時福建有官辦北苑御園在建甌鳳凰山一帶,蔡襄親自入山,朝夕與茶農(nóng)、茶師相處,探詢茶樹栽培,茶葉采摘、焙制、烹煮等方面的技術,并發(fā)明了“小龍團”茶。這種研制精細的茶,在當時大大提高了福建茶業(yè)的知名度,并通過海外貿(mào)易遠銷世界各地。清代《廣群芳譜》引述幾種記載稱:“建州(治所在今建甌)有大小龍團,始于丁渭,成于蔡君謨。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始造龍鳳團茶。咸平初,丁為福建漕(即轉運使)監(jiān)造御茶,進龍鳳團。慶歷中,蔡襄為漕,始制小龍團。”
對于小龍團茶,歐陽修也有生動的記述:“茶為物之至精,而小團又其精者,錄序所謂上品龍茶是也,蓋自君謨始造而歲供焉。仁宗尤所珍異,雖輔相之臣,未嘗輒賜。惟南郊大禮致齋之夕,中書樞密院各四人共賜一餅,宮人翦為龍鳳花草貼其上,兩府八家分割以歸,不敢碾試,相家藏以為寶,時有佳客,出而傳玩爾……”可見,當時這小龍團茶珍貴之至。
據(jù)介紹,《茶錄》全書分為兩篇,上篇論茶,下篇論茶器。上篇對茶的色、香、味和藏茶、灸茶、碾茶、羅茶、候湯、盞、點茶作了簡明扼要的論述;在下篇,對制茶用具和烹茶用具的選擇,均有獨到的見解。關于蔡襄品茶造詣還有一個小故事:有一天,蔡襄去開封拜訪朋友王禹玉。王禹玉見是他來,忙沏了好茶招待他。結果蔡襄端著茶碗,只用鼻子一聞,便說此茶極像能仁寺的“石巖白”,并問是怎么得到的。一聽這話,王禹玉佩服得五體投地,因為這茶果然是能仁寺和尚送的。由此可見蔡襄品茶造詣之高了。

蔡忠惠公祠內柱聯(lián)“架橋天地老,留筆鬼神驚”為晚清探花郎黃貽楫所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