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蔡襄曾冒著被砍頭的風(fēng)險,對宋仁宗直言進(jìn)諫。遇事不退縮,不明哲保身,蔡襄這種敢于擔(dān)當(dāng)?shù)恼螝馄?,是值得后人去深思的?/p>
朝堂內(nèi)的“小炮手”
古之男子常在20歲行冠禮(成人禮)時取字號。字,也叫表字,就是別名的意思。號,又稱別號,大致是顯示自己某種志趣或抒發(fā)自己某種情感用的。一般來說,字號都是自己取的。但蔡襄的字可不同,他的字“君謨”可是仁宗皇帝御賜的。
據(jù)文獻(xiàn)記載,蔡襄平日奉母至孝,皇祐五年(1053年)仁宗皇帝特意頒旨讓蔡襄抄寫《孝經(jīng)》。蔡襄奉敕后,每日用心書經(jīng),他的字本來就漂亮,加上出于孝道寫時格外用心,所以這部《孝經(jīng)》抄得溫潤端雅、清遒從容,是蔡襄書法中的上品。仁宗見了大喜,親用飛白書寫“君謨”二字,賜給蔡襄。于是“君謨”就成了蔡襄的字。蔡襄在其撰寫的《莆陽居士蔡公文集·卷一》中稱:“臣襄伏蒙皇帝陛下特降中使賜臣御書一軸,其文曰御筆賜字君謨者,臣孤賤遠(yuǎn)人,無大材藝,陛下親灑宸翰推著經(jīng)義,俾臣佩誦,以盡謨謀之道,事高前古,恩出非常……”足見其對仁宗賜字的感激之情。
“君謨”的意思就是替皇帝出謀劃策、提出可供借鑒的意見,蔡襄在仕途上的表現(xiàn),也的確對得起這二字。宋景祐三年(1036年),年輕的蔡襄還在擔(dān)任西京留守推官時,改革派代表范仲淹針對時弊上《百官圖》,指責(zé)當(dāng)朝宰相呂夷簡擅權(quán)營私。范仲淹因而遭構(gòu)陷,被貶至饒州。名士余靖、尹洙為其鳴不平,亦被逐出朝廷。時任館閣??钡臍W陽修致書右司諫高若訥,指責(zé)其不敢伸張正義,亦獲罪被貶為夷陵縣令。蔡襄為此義憤填膺,作《四賢一不肖》詩五首,稱頌范仲淹、余靖、尹洙、歐陽修四人為“賢者”,痛斥監(jiān)察官高若訥為“不肖”,其中有一句詩曰:“君子道合久以成,小人利合久以傾。世道下衰交以利,遂使周雅稱嚶鳴。”一針見血,辛辣異常。
《四賢一不肖》詩成后京城內(nèi)外士民爭相傳抄,大有洛陽紙貴之勢。甚至連契丹使者聞悉后,都特地購買詩作刊本回去,張貼在幽州館里品賞,可見此詩的影響之大。要知道,當(dāng)時蔡襄在官場上不過是個初出茅廬的“菜鳥”而已,寫如此鋒芒畢露的文章,隨時都可能危及自己的前程,甚至性命。但蔡襄偏不信邪。慶歷三年(1043年),他與歐陽修、余靖、王素俱起任諫官,時稱“四諫”。在這之后,蔡襄連續(xù)彈劾呂夷簡、晏殊等權(quán)貴,渾然不顧個人得失。
直言極諫、不徇私情、敢于當(dāng)面“開炮”的精神,使得蔡襄成為朝堂內(nèi)的“小炮手”,以至于后來只要他一上奏疏,“聞?wù)呓糟と?rdquo;,朝廷內(nèi)外的貪官污吏由是收斂了許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