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茶
他憑的是一泡傳統(tǒng)茶,一泡保留原始韻味與茶魂的茶。
在選拔賽中,王清海制作了一個批次的春季鐵觀音。這茶到底怎樣?他內心忐忑,請人品鑒。一位資深茶人喝了,說你這個茶葉,讓他品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種觀音韻味,相信你在大賽中會取得好成績的。一席話讓王清海云開霧散,從容面對。
王清海如愿以償,斬獲大師稱號。他再次登門致謝那位老茶人。不曾想,老茶人拿出王清海賽前送給他的茶葉,鄭重其事地說:“你送給我的15泡茶,我舍不得喝,還剩下7泡,你拿回去吧,好好收藏。傳統(tǒng)鐵觀音,才是你應該堅持制作的工藝。”
這就是“七泡茶的故事”。一位朋友聽說后,有感于此,書寫一副對聯(lián)“北有清海,一杯濃韻觀音香天下;南有伯樂,七泡正味佳茗遇知音”,贈給王清海,留下一段佳話。
傳統(tǒng)工藝
他憑的是一道傳統(tǒng)工藝,重搖青、重發(fā)酵的傳統(tǒng)制茶工藝。
傳統(tǒng)工藝與現(xiàn)代工藝的最大區(qū)別是,不用空調,甚至不用電風扇,通過自然氣候條件來調節(jié),完成涼青、搖青、發(fā)酵、走水全過程。搖青工序尤為重要。
搖青,能搖出鐵觀音的香,是茶葉芳香物質部分轉化的過程。每一次搖青后的茶青,散發(fā)出來的香氣是不一樣的。因此,把握搖青,是決定一泡鐵觀音茶品質優(yōu)劣極為關鍵的一環(huán)。
王清海將搖青環(huán)節(jié)總結為:“一搖茶葉走起水,二搖茶葉還陽來,三搖綠葉紅鑲邊,四搖搖出觀音韻。”“一搖勻,二搖活,三搖香,四搖韻。”他還認為,搖青的辦法并不是一成不變,每次搖青的時間、輕重、間隔長短,都得根據(jù)茶青呈現(xiàn)的狀況靈活確定??刺熳銮?,看青做青,是經驗,更是感覺。只有如此,才能搖出上乘的蘭花香、觀音韻。
評上大師一年來,他在全國各地建立了120多個加盟店、加盟柜,重塑安溪鐵觀音的品牌。他受聘為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的“校外導師”。他還結合30年實踐經驗,獨辟蹊徑,從中醫(yī)學的角度來闡釋安溪鐵觀音的制作工藝,將“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運用到茶葉加工制作中,總結出《四診合參法在安溪鐵觀音傳統(tǒng)制作技藝上的應用》,刊登在業(yè)界權威雜志《中國茶葉加工》2018年第一期上。他之所以毫無保留、和盤托出制茶“秘笈”,是因為懂得“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王清海制茶30年,每年都在堅持傳統(tǒng)工藝。當傳統(tǒng)工藝受到現(xiàn)代工藝的沖擊,當市場上片面追求“白水”(指的是發(fā)酵不到位,泡出的茶湯色不夠金黃,像白開水)“香、鮮、爽”,當面對傳統(tǒng)茶市場疲軟之時,即便有困惑,他還是會練練手法,不至于生分;即便是機器代工盛行,他還是堅持四遍搖青法。
從某種意義上說,王清海能在大賽中勝出,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結果,是對傳統(tǒng)工藝的肯定與褒獎。
于我而言,安溪之行最大的感受莫過于當?shù)仵r明地提出“去冰箱化”。
冰箱儲存鐵觀音,至少是閩人皆知。“去冰箱化”無疑是安溪茶人的一次自我革命。不是否定冰箱,更不是否定清香型鐵觀音,而是倒逼生態(tài)、倒逼工藝、倒逼儲存度,是回歸傳統(tǒng)制茶工藝,重在追本逐源、培元固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