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學術(shù)界研究蘇頌的書籍不少
遠避權(quán)寵不立黨援
元祐時期(1086—1093年),蘇頌迎來政治上的飛黃騰達期。當時,高太后垂簾聽政,司馬光、呂公著相繼病逝,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出現(xiàn)新的派系斗爭,形成以程頤為首的洛黨,以蘇軾為首的蜀黨,以劉摯為首的朔黨,黨派間互相傾軋攻擊,愈演愈烈。在這種形勢下,不附黨派的蘇頌脫穎而出,先后出任刑部尚書、翰林學士承旨、尚書左丞,最后擔任于元祐七年(1092年),拜右仆射兼中書門下侍郎。
元祐八年(1093年),太皇太后高氏死,哲宗親政,起用章惇等,新法復(fù)行,保守派人物又被斥退。當年,蘇頌辭去官職,專門從事《新儀象法要》一書的撰寫工作,至紹圣三年(1096年)完成全書。東北師范大學教授顏中其在《蘇頌的生平及其主要貢獻》一文中稱,蘇頌為人一貫小心謹慎,不參與派別斗爭,保持獨立。后來章惇上臺,倡“紹述”之說,殘酷迫害“元祐黨人”,唯有蘇頌得以保全,這是蘇頌“遠避權(quán)寵,不立黨援”的結(jié)果。在地方官任上,蘇頌關(guān)心百姓疾苦,對弊政有所改革;在中央行政工作上,也有積極改革的表現(xiàn),他的政治作為值得肯定。
紹圣四年(1097年)蘇頌拜太子少師致仕。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蘇頌卒于丹陽(今江蘇省鎮(zhèn)江一帶),晉封魏國公。后謚“正簡”。
蘇頌一生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前后共50多年的官宦生涯,可謂“政壇長青樹”。南宋朱熹稱贊他:“道德博聞,號稱賢相,立朝一節(jié),終始不虧。”在歷史風云多變的年代里,有像蘇頌這樣孜孜不倦,恪盡職守又不攪和黨爭的官員,可謂大宋朝的福氣。不過,以他的一己之力想挽救深陷危機的大宋朝,卻也是不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