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挑手提出山難 安溪萬春筍養(yǎng)深閨
安溪東溪侖自然村春筍陸續(xù)出土,但因村路難行,銷售受阻,每年都要損失上萬斤

春筍很難大批量運出,大部分只能曬干后再到集市去賣。
臺海網4月9日訊 據東南早報報道 雨后春筍節(jié)節(jié)高,清明節(jié)期間,正是春筍成熟上市的好時節(jié),但安溪金谷鎮(zhèn)洋中村東溪侖自然村的村民們,面對400多畝茂盛竹林,卻又喜又憂。個頭大、水分足的春筍陸續(xù)出土,但因出村道路一直未能鋪設水泥,銷售受阻,今年七八萬斤的春筍產量又可能要損失上萬斤。
而因為一條5.8公里的“不通路”,東溪侖自然村至今還是安溪被特批的實行土葬的村莊,村民期盼能早日通水泥路,改土葬為火化,移風易俗,村莊竹林經濟能進一步發(fā)展。
因道路不通 村里仍保留土葬傳統(tǒng)
從安溪東溪高速出口驅車到洋中村,一路都是平坦的水泥路,但再從洋中村村委會驅車到東溪侖自然村的一路上,有5.8公里的土路,坡陡路滑,駕車的洋中村支部委員、東溪侖自然村角落干部陳金義說,也只有像他這樣熟悉此山路的,又是東溪侖本村村民,才敢開車走這段路。
一路開上去,記者發(fā)現,該段土路路面最窄處只有3米多寬,一旦雙車交匯就難以通行,而東溪侖海拔660米,山高路陡,沿路沒有安全護欄。不長的一段路,緩慢開上去也要花費半個多小時。
而在土路旁,能看到不少墓地。陳金義說,早年安溪就在全面依法推進火化,東溪侖也想響應此政策,但實際情況是,進村路難走,殯葬車開不上去,一遇到雨天,路面泥濘坑洼,車輛更加寸步難行。因此,該自然村被安溪縣民政局特批為可以實行土葬的村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