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jīng)是深夜了,黃福華還在雕刻作品。
臺海網(wǎng)7月16日訊 據(jù)福建日報報道,5日,記者來到位于仙游縣鯉城街道與榜頭鎮(zhèn)交界處的三福藝術館。大師工作室內(nèi),51歲的家具制作雕刻藝術大師黃福華正在一尊色澤暗沉的木樁上精雕細刻,刻刀在他手中上下翻飛,刀起刀落間,圖案慢慢呈現(xiàn),淡淡的木材特有的清香擴散開來。
每天帶著傷口回家
黃福華的祖父、父親都是出色的木雕師,他13歲開始學藝。
“那時候,有錢人家會請三五個師傅‘打擂臺’,誰的做工好、快,就留誰。有次看到父親參加‘打擂臺’,心里極其不安,萬一打輸,一家人生計就成問題了。在擔心的同時,我也暗下決心學好技藝,做最好的木工。”黃福華談到自己的學藝經(jīng)歷時說,這是一段辛酸但也磨礪意志的經(jīng)歷,更是他一生的財富,“出師后,我最得意的就是雕龍,活靈活現(xiàn),坊間一致稱贊”。
黃福華跟著父親到處去給人家做木工,開始了他的木雕生涯。“在別人讀書的時候,我就拿起了雕刻刀。那個時候,我父親辛苦一天的工錢1.8元,我?guī)椭蛳率郑环皱X沒有。但我立志要學藝,再苦再累,都要堅持。”黃福華說,“做木雕,基本功就要學上4年,有時候還不一定能學好。”
黃福華介紹,最初學木雕,單單是把20多種刻刀認清楚,就讓人有點吃力。“簡單說來,仙作的雕刻手法只有平地雕、透雕、圓雕、鏤雕、雙面透雕、錦地浮雕、透空浮雕等。但實際雕刻中,還會因器件大小、作品圖案繁簡等延伸出更多雕法。什么時候用什么刻刀,用什么手法才能雕出自然的線條,這些都是有要求和講究的。或許在多年的實踐中,每個雕刻師都有了自己的雕刻習慣,但初學者握刀、走刀一定要有規(guī)范,肯定不能按照自己生活中養(yǎng)成的習慣來操刀。”
“說實話,學藝過程很痛苦,每天十四五個小時,除了仔細看父親的每一個動作,還要學習辨認各種木材以及它的年齡,要學習選木材、設計作品、鋸木頭、刨平、拼接,要掌握一個木工應具備的所有技能。受傷更是家常便飯。”黃福華一邊把滿是傷痕的雙手展示給記者看,一邊說,“那些年我每天都會帶著傷口回家,舊傷沒好又添新傷,手上除了灰塵就是鮮血。這些年下來,手上沒有一條完整的手紋。”
如今,黃福華能將普通的木料變成一件件藝術作品。做了多年木雕匠人,對于這門傳統(tǒng)技藝,他早已是愛入骨髓。每天拿起工具在木料上細心雕琢,這就是黃福華最幸福、最高興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