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硬聯(lián)通、軟聯(lián)通、心聯(lián)通。推動“一帶一路”合作走向更遠的,是持續(xù)深入的人文交流及彼此增進的情感信任。
一枝一葉總關情。十年間,一個個民生工程、一場場交流盛會、一條條友誼紐帶被傾情繪就。
閩北古鎮(zhèn)武夷山下梅村,靜謐安然。村口“武夷山萬里茶路起點”石碑,意蘊悠長。這里一度是閩北地區(qū)最大的茶貿集散地。
武夷山團茶制作技藝傳承人鄒應文介紹,清初,晉商與下梅村商賈合作,精選收購茶葉,在當?shù)貏?chuàng)立茶坊、茶庫,將散茶精制加工成紅茶、磚茶,一路輾轉,最終到達莫斯科及圣彼得堡,繼而銷往歐洲其他國家。雙方精誠合作100多年。
神奇的東方樹葉,歷經歲月洗禮,馥郁依舊。
直到今天,配著糖果點心喝加糖的茶仍受俄羅斯人青睞。“茶事實上已經成為俄羅斯的一種民族飲品。”俄羅斯國際合作協(xié)會主席謝爾蓋·卡拉什尼科夫說。而在西伯利亞及蒙古高原地區(qū),茶葉助消化、解油膩,受到以肉食為主的牧民喜愛,由磚茶煮成的咸奶茶同樣成了蒙古族居民的傳統(tǒng)茶飲。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萬里茶道在沉寂一個世紀后,再次走進大眾視野。
2013年9月,出席中蒙俄三國市長會議的代表簽署倡議書,邁出萬里茶道聯(lián)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步伐。2019年3月,國家文物局將萬里茶道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萬里茶道申遺正式上升到國家層面。
茶道申遺還在路上,泉州已讓人“遺”見傾心。
2021年7月25日,在福州舉辦的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曾經的繁華已湮沒在歷史深處,但持續(xù)數(shù)百年的開放,成為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色。面朝大海的城市里,人們胸懷像大海,征程向大海,兼容并蓄、愛拼會贏。
不僅是泉州。從古中國的東冶港、刺桐港、月港等閩地港口,到新時代的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qū),福建見證了多種文明包容互鑒的恒久力量,始終位于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聯(lián)結點上,亦在其間綻放出穿越時空的人文華彩。
十年來,福建積極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分享數(shù)字福建、海洋強省、生態(tài)省建設、擺脫貧困等福建經驗,促進文化認同和民心相通,福建“朋友圈”越來越大,已經與相關國家建立了124對友城關系。
一封回信,也是友誼信。2013年,習近平主席親自見證中南雙方簽署德班理工大學孔子學院共建協(xié)議,今年8月給福建農林大學-德班理工大學孔子學院師生復信,勉勵大家學好中文,為傳承發(fā)展中南兩國友好事業(yè)、促進中非友誼合作貢獻力量。一封回信,讓德班理工大學孔子學院的南非學生們,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喜愛之情更加厚重熱烈,對萬里之外的福建多了一份友好向往,要為深化中南友好合作作出更大貢獻的決心也更堅定。
一株菌草,也是友誼草。2021年11月,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講述了菌草的故事。20多年前,來自福建的菌草技術開啟“全球之旅”,沿途播撒下友誼的種子。2017年,菌草技術被中國-聯(lián)合國和平與發(fā)展基金列為重點項目。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林占熺教授的故事,也通過電視劇《山海情》家喻戶曉。今天,菌草技術已推廣到全球106個國家和地區(qū),為廣大發(fā)展中國家人民脫貧致富提供了中國智慧,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實踐。
一條步道,也是友誼路。眾所周知,福州的“福道”名列中國新美步道排行榜之首,獲得多項國際建筑設計大獎,已成為海內外游客來福州的熱門打卡點。但鮮為人知的是,“福道”由新加坡銳科建筑設計院設計,設計團隊憑借對福州千年閩都和山水之城的獨到理解,把“福道”設計成為福建與新加坡人民友誼的一個見證。
雖隔萬里遠,與君相交好。
2016年,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正式開始辦學,這是中國大陸高校在海外建立的第一個分校,被譽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教育明珠;帶有鮮明福建印記的“福茶”“閩菜”“中國白”紛紛出海,在歷史留存記憶的香氣與色澤中,許下的是福建人民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交好的鄭重承諾;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jié)、海絲文化節(jié)、中國福建周,人文交流盛會接連花落福建……
民相親,心相通。無論是以僑為橋、以僑友外,還是與共建國家廣泛開展文化旅游合作、教育交流、媒體和智庫合作、民間交往等各領域交流合作,都傳遞出鮮明的信息:福建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qū),正努力推動經濟人文交流走深走實,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穿越時空,從江南到塞北,從“海絲”到“陸絲”,從“大寫意”到“工筆畫”,筆鋒回轉之間,一幅新時代的海絲盛景圖正在中國東南之濱徐徐鋪展。(來源:福建日報 記者 方金春 鄭璜 林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