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27日,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qū)迎來第四屆數(shù)字中國建設(shè)峰會“有福之州·對話未來”活動。

三坊七巷航拍。鄒家驊 攝
與數(shù)字中國建設(shè)峰會結(jié)緣的悠悠古厝
留下過怎樣的光輝印跡?
今天,我們換個視角
一起去細細品讀
……

走進三坊七巷,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連綿天際、高低錯落的飛檐。這,就是今天要介紹的主角——馬鞍墻。

馬鞍墻是流行于福州地區(qū)建筑風(fēng)格,是封火墻的一種。
封火墻是指將建筑物分隔成區(qū)段以限制火勢蔓延的墻,用防火材料砌成。墻上一般不設(shè)門窗,高出屋面70厘米以上。
在福州古民居中,常??梢砸姷竭@些高高的、厚磚或土筑的圍墻,隨著屋架的起伏做流線型,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由此得名。

修筑這么高的圍墻是為了什么?
簡單說來,馬鞍墻的作用有三——
l分割空間( 圍墻界面) ,圍合庭院
l御風(fēng)防火
l祈福鎮(zhèn)邪
啥?一堵墻就能防火?
豈不是給“藍朋友們”(對,就是穿著火焰藍制服的消防員朋友)省了大事?

沒錯,且聽我們慢慢道來——
◎ 從材料來看,福州古厝的馬鞍墻通過加入廢棄瓦礫等不燃材料以減少開裂、增加耐火性;
◎ 從結(jié)構(gòu)上看,以家為單位、以圍墻相連建造封火墻,能夠十分有效地阻擋火災(zāi)時火勢的蔓延。
據(jù)《南平縣志》記載,明朝萬歷年間,南平縣遭受大火,此后在林梓、管大勛、易可久三位郡守的主持下,建起九座封火墻。在之后發(fā)生的火災(zāi)中,封火墻形成屏障,切斷火路,有效阻止了火勢蔓延。
所以,馬鞍墻封火的名頭不是蓋的!
不過,你要是以為這堵墻只有防火的功能,那就大錯特錯了。
福州古厝的馬鞍墻上多掛瓦,可以避免雨水沖刷。

聰明的先人們還在外墻體抹烏煙灰,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雨水腐蝕,增加了墻體的壽命。
靠這些過硬的本領(lǐng),使得馬鞍墻得以從一眾“同仁”中C位出道,成為三坊七巷的logo。



 
          



